正文 第12章 魚類(1)(1 / 2)

在脊椎動物中,魚的種類最多,大約有2.5萬多種。魚類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們都棲息於水中,用鰓來呼吸,身上都長有魚鰭。此外,絕大部分的魚類,體外還覆蓋著一層鱗片。除了這些基本特征外,不同種類的魚,還有自己的個性特征。科學家們按照魚最典型的個性特征,把它們分為軟骨魚和硬骨魚兩大類。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原始的物種就是在海床上產生的。大約在5億年前,海洋裏出現了第一種脊椎動物,這是一種沒有顎,也沒有鰭,而且身體不大的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魚長出了鰭,並形成了多骨的身體結構,後來又生長出顎和牙,捕食的能力和活動範圍也擴大了。

魚囊

魚體內的氣囊猶如一個可變的氣泡,可大可小。氣囊變大,浮力增加,魚的身體就上浮;氣囊變小,浮力減少,魚的身體就下沉。有些魚類沒有氣囊,它們在水中要一刻不停地遊動,才能保證不沉入海底,鯊魚就屬於這類魚。為了適應這種終生遊泳的生活,鯊魚長著上邊大、下邊小的尾鰭。這種尾鰭既可以幫助鯊魚快速遊動,也可在鯊魚緩慢遊動時產生漂浮作用。

魚鰭

魚利用鰭的運動,推動自己在水中遊動。魚鰭就像魚的手和腳,能幫助魚在水中保持平衡,防止身體在水中翻來覆去地滾動。魚鰭還有舵的功能,能掌握魚的遊動方向。魚的流線型軀體再配上魚鰭,使它成了天生的遊泳健將。1938年,據科學家考證,在非洲南部海域發現的空棘魚(拉蒂邁魚),是總鰭魚類的一種,早在3.5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它就生活在海洋中了。

回遊性魚類

許多海洋鮭科魚類,在海洋中度過生命的大部分時間(2~3年或更長),進入繁殖期後,就本能地離開大洋,經過長途跋涉,回到內陸河流的出生地去產卵。最典型的回遊性魚類是大麻哈魚,俗稱大馬哈魚。大西洋大麻哈魚在內河產完卵,能夠重新返回海洋,以後還能再次或多次回遊產卵。而太平洋的大麻哈魚,一旦進入淡水河流,身體便發生某種變化,在完成產卵之後,就會因體力衰竭而死亡。

魚遊水的速度

各種魚類在水中遊動時,它們的姿勢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靠身體的曲線運動來遊動,例如蛇形魚類;有的是靠腹部的鰭來遊泳,像鰩魚等。在大洋中遊動速度快的魚類,都是通過尾鰭的快速擺動來推動身體前進的。魚的遊動速度和魚的體型有關。魚體呈流線型,身體修長,並長著半月形尾鰭的魚,遊動速度最快。

鯊魚

鯊魚屬於軟骨魚類。世界大洋中的鯊魚有300餘種,人們常見到的僅有50餘種,其中有20多種食肉類鯊魚能主動攻擊人。生活在熱帶溫暖海域的鯊魚,例如大青鯊、雙髻鯊、噬人鯊(俗稱大白鯊)等,是最具攻擊性的食肉魚類,人稱海洋“獵手”。

鯊魚的皮膚

鯊魚的皮膚很粗糙,表麵覆蓋著一層帶齒的盾形鱗片。鱗片上的齒很鋒利,就像鯊魚的牙齒一樣。這種齒狀鱗隻有鯊魚和魟魚有。不同的鯊魚鱗片上齒的形狀也不同,因此根據鱗片齒的形狀,可以識別是哪種鯊魚。

敏感的麵部

當海洋生物在水中遊動時,會發出微弱的電磁波。鯊魚的麵神經非常發達,能探知海水中各種運動生物產生的電磁波,並由此來確定獵物的方位,以采取行動進行攻擊。

鯊魚的牙齒

鯊魚長有幾排牙齒,這些牙齒像鋸齒一樣,非常鋒利。當靠外邊的牙齒脫落後,裏邊的牙齒就會長出來替補。捕獲食物時,鯊魚用下頜利牙咬住獵物,然後上下頜前後運動,迅速將食物送入腹中。鯊魚一口能吞下幾十條小魚,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魚類。

奇妙的育兒袋

近岸的小型鯊魚為卵生。小型鯊魚產卵不多,僅有幾個。這些卵從鯊魚體內排出時,外麵裹著一層膠質物。進入水中後,膠質物就變成了堅韌的育兒袋,掛在海草或岩石上。鯊魚卵就在這個育兒袋中發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