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猿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樹林裏,借助長臂和鉤形手在樹與樹之間來回遊蕩,一次可跨越3米。可當長臂猿在地麵上行走時,動作卻非常笨拙,兩條長臂似乎沒有適當的地方可放,隻得向上舉起,同時上舉的長臂能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
繁殖
雌性長臂猿通常每兩年生育一次,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時,除了頭頂長有毛發,身體其餘部位都隻有光滑的皮膚。不久,幼仔便會長出黑色的體毛,且體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直到與成體相似。自出生時至8歲以前,幼仔一直生活在群體中。
白眉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因其兩眉均為白色而得名。它們棲息於熱帶原始森林中,幾乎常年生活在樹上,偶爾也到地麵上行走,走路時身體半起立,兩臂有時彎在身體兩側,有時舉過頭頂,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白眉長臂猿叫聲洪亮,數裏外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白眉長臂猿產於中國雲南、西藏等地,其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現已瀕於滅絕。
黑長臂猿
黑長臂猿進化程度較高,其尾巴已消失,下肢短,上肢長,手呈鉤形,可借助手臂吊在樹枝上在林間穿行。前進時,兩臂互相交叉移動,穿行時速可達15千米。黑長臂猿以家族群活動,每個家族群占據一片森林為領地。每天清晨,雌猿先發出高亢的叫聲,雄猿及幼仔隨之發聲。
猩猩
猩猩是亞洲地區除了長臂猿以外的另一種類人猿,分布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棲息於熱帶雨林中。它們一般生活在樹上,但是不能在樹間跳躍,隻能用手和腳慢慢地移動。
身體構造
猩猩身高1.15~1.37米,腿部明顯比手臂長,雙臂展開約為2.25米,成年雄性首領麵部長有異常厚的脂肪贅疣。猩猩的手掌很發達,拇指短,其餘四指長且結實,可彎曲成鉤狀,以便抓握東西。
獨居生活
猩猩很少過群體生活。雖然有時母猩猩和幼仔在一起,但大多數猩猩仍過著獨居生活。此外,猩猩很少發出叫聲,即使發聲,其他猩猩也很少理會。即使兩隻猩猩在森林中相遇,它們也互不理睬。猩猩也會梳理毛發,但這種現象多見於親子之間,或是自己梳理。
手勢語言訓練
猩猩的聲帶不同於人類,它們的發音受到生理限製,但它們可以用手語與人類交談。科學家曾對一些猩猩進行手勢訓練。一段時間過後,這些猩猩便學會了噶些簡單的手語,一年下來便能掌握100個單詞。長到7歲時,它們已經能使用645個手語詞彙,能用手語與人類交談。
進食
猩猩通常每天早晨8點多走出巢,在附近的樹上覓食果實和樹葉。當它們采食枝端的新芽時,必須用腳和一隻手握住樹枝,而伸出另一隻手去采。有時,猩猩也會吞食一些富含礦物質鹽的泥土,有時甚至吃樹皮。猩猩之間很少為食物而起;中突,因為每個個體都有各自的生活區域。
繁殖
猩猩的繁殖速度很緩慢。雌性猩猩平均每年產仔1隻,一生可產仔3~4隻。幼仔出生時隻有約1.5千克重,幾個月後便學會站立和攀爬。它們觀察周圍環境,慢慢學會發掘森林裏的東西。約3歲半時,幼仔學會獨立行動,開始斷奶,能直接進食尋找到的食物。
居無定所
猩猩主要在樹上生活,其居所離地麵平均高度8~12米,最高可達20米。由於害怕跳蚤的騷擾,猩猩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重新築巢,所以它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猩猩平時總在樹與樹之間來回覓食或嬉戲,能在其生活區域內的任何一棵樹上築巢休息。
大猩猩
大猩猩是人類的近親,它們在猿類中體形最大,重達225千克,站起來約有2米高。世界上共有3種大猩猩,即西部低地大猩猩、東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它們全部產在非洲。
活動習性
大猩猩每天7點多起身離巢,覓食附近的樹葉,大約吃2個小時才停止。白天,除了移動和吃東西外,它們便會睡覺,如此交替進行,直到傍晚為止。當森林漸漸變黑後,它們便很少活動了,而是整群地圍在一起。約傍晚5~6點時,它們開始折樹枝築巢,準備睡覺。
群居生活
大猩猩一般12隻左右組成一個小群體,過群居生活。每個群體由一個年長的雄性大猩猩作為首領,其特征是背毛呈銀灰色。大猩猩群體成員都能和睦相處,它們通過麵部表情以及30多種不同的叫聲來傳達信息、表達情感。
性情
大猩猩性情溫和,但是容易受到驚嚇。如果人類或陌生的東西靠近它們,或突然出現在它們麵前,它們通常會不安地大聲吼叫或捶打胸部。雖然它們對太靠近的人類大聲吼叫,但很少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都是慢慢溜掉。
繁殖
野生狀態下的大猩猩在13~16歲開始繁殖後代,平均壽命可達60年。成年雌大猩猩一般每胎可產仔1隻。幼仔出生時身體弱小,在三四歲前一直需要母猩猩的精心照顧。當雄性大猩猩長到十一二歲時,後背的毛便逐漸變為銀灰色,“銀背”便是它們成熟的標誌。
天敵與疾病
大猩猩在夜間睡覺時常常會被豹偷襲,所以它們常築造堅固的窩巢。窩巢以銀背大猩猩為中心,幼仔與雌性大猩猩睡在窩巢裏,以減少危險。不過,6~10歲的黑背大猩猩常離群獨自睡覺,因此難免遭受豹的捕食。但對大猩猩威脅更大的卻是肺炎、寄生蟲或其他疾病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