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類哺乳動物
有袋目的動物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征。有袋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在白堊紀晚期非常繁盛,並進入其他大陸。新生代大部分地區的有袋類由於其他種類的競爭而滅絕,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則由於冰蓋的形成而滅絕,隻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保存了下來並且非常繁盛。
有袋目動物
現生的有袋目動物共有237種左右,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於南美洲的部分地區,負鼠科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其餘均分布於大洋洲。
有袋目動物的食性
有袋目動物的食性大部分吃草,也有的食肉,還有些吃昆蟲維生。像澳洲的有袋食蟻獸就專門吃白蟻,每天能吃幾萬隻白蟻。雖然有袋目動物的繁殖力很強,但是因為人類的侵犯,數目已經大量減少,有些種類甚至瀕臨絕種。
形態多樣化
有袋目動物的外表、大小、習性都有很大的變化。澳洲有袋類不僅習性上非常多樣化,形態和體形上也非常多樣,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現存最大型的大赤袋鼠體重超過90千克,最小的袋小鼠體重僅4克,二者相差超過兩萬倍,而史前更有體重數噸的巨型有袋類,沒有其他的動物類群體形有如此大的差別。
羚羊
羚羊是牛科動物的一類,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羚羊的角是空心的,但角仍然很結實。羚羊種類繁多,體形優美、輕捷,四肢細長,蹄小而尖,機警。它們成群生活在曠野或沙漠,有的棲息於山區地帶。產於中國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
藏羚羊
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是我國特有物種,群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藏羚羊遭受了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盜獵,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山羚
山羚是一種靈巧的小型非洲羚羊,通常過小群體生活,以岩石縫隙中的灌木為食,山羚具有很強的彈跳能力,在山岩上行走時能如履平地,因而又得名“岩羚”。它們在岩石間跳躍時,能用小巧的蹄子站立在隻有幾厘米寬的岩石邊緣。
熊
熊科以體形粗大有力,尾極短,出生的幼獸常發育不完全為特征。種類不多,現存僅8種,是犬型類中種類最少的一科,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形多比較大,其中包括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並有不少是遊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交流
熊主要通過嗅覺來相互交流。它們用糞便和尿液來標記它們的領地,以及通過在樹上蹭摩它們的身體或磨礪它們的腳爪來留下它們的氣味痕跡。熊也通過聲音來交流。它們互相之間用咆哮、怒吼、哀鳴甚至顫音來表達警告、求愛或威脅,如果它們不安或痛苦,通常還會發出咳嗽聲或猛嗑下巴。
體形
熊和其他食肉動物的區別在於它們有著強壯而結實的軀體、較寬的頭部、長長的口鼻部和圓圓的耳朵。
食物
幾乎所有熊類動物都沒有裂齒,而大多數食肉動物的裂齒則非常發達。它們長有許多隆起的扁平臼齒,適合咀嚼它們所吃的各種食物。大多數熊類動物都吃它們能夠找到的任何食物:漿果、堅果、蜂蜜和水果,以及老鼠、地鼠、魚、鳥、蛋或腐肉。春天它們也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昆蟲、幼蟲、青草、種子、根莖和新鮮的植物嫩芽等。偶爾,如果缺乏食物,它們就隻能以樹皮來果腹了。
眼鏡熊
眼鏡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科動物。它們在熊科家族中不算龐然大物,身長150~180厘米,體重64~155千克。眼鏡熊的毛發中等長度,全身的毛色為黑、紅棕或深棕色,十分厚密粗糙。它們的相貌獨特,口鼻部分和多數熊科動物一樣,顏色較淺,最有趣的是它們的眼睛周圍有一圈或粗或細的奶白色紋,將眼睛上的黑斑隔開,遠看好似戴著一副墨鏡,眼鏡熊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體形碩大,四肢粗短,體長約1.2~2米。公熊可能比母熊大很多,體色有很多種。東北部的美洲黑熊顏色偏深,以黑色為多;生活在西北部的顏色則偏淺,毛色有棕色、淺棕、金色等。
大熊貓
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於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於進食和休息,類似於樹袋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