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的鰭狀四肢像翅膀一樣,前肢能有力地支撐海獅身體前部,後肢還能轉向前方。在陸地上,海獅能行走自如,在海中,海獅又能以極快的速度遊動。有時,海獅還用後肢抓撓頸部。
身邊的危險
海獅在飽餐過後便離開水麵,到陸地上休息。它們有時躺在岸邊曬太陽,有時在海灘上慵懶地翻滾。這時既是海獅的悠閑時刻,也是危險時刻,因為虎鯨常利用這個時機從水中突然冒出,捕食離它們最近的海獅。
繁殖
每年5~7月,海獅進入繁殖期。雌海獅常在岸上喧鬧的地方建造生育場所。剛剛產完仔的雌海獅會返回海中捕食,以補充體力。而剛出生的幼仔很弱小,體長不足1米,體重隻有5~10千克。它們能發出一種微弱的叫聲,返回岸邊的雌海獅便能根據這種叫聲辨認出自己的幼仔。
馴化
海獅善於遊泳,喜歡在水中追逐嬉戲。它們易於與人類接近,且記憶力很好,能夠被人類馴化,從而學會一些雜耍的本領。
鹿科動物
鹿科動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草食性哺乳動物,它們都長著修長的腿和長長的脖子。世界上約有45種鹿,它們廣泛分布在除澳大利亞外的世界各地的森林裏和草原上。
身體特征
鹿長有強壯的軀體,腿細長,每隻腳上長有兩個腳趾,因而適於快速奔跑。鹿的耳朵呈三角形,聽覺十分敏銳,大眼睛長在頭兩側,便於多方位地觀察周圍環境。
鹿角
絕大多數鹿科動物都長有鹿角。鹿角為骨質,每年都自行脫落,再重新長出。但隻有馴鹿和其他許多種類的成年雄鹿才長鹿角,而不同種類的鹿的鹿角形狀也有所差異。在繁殖季節,雄鹿之間利用鹿角進行格鬥,爭奪配偶。
鹿
鹿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鹿的個兒頭大小、毛色及鹿角的形狀都有很大的差異。鹿一般生活在森林中,也有的生活在苔原、荒漠、灌叢和沼澤地帶。鹿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食物有草、樹皮、嫩枝和幼樹苗等。
梅花鹿
梅花鹿常常一二十頭一起活動,活動範圍與植被、地形有關,一般棲息在數十平方千米的灌木林區。在不受外界幹擾的情況下,它們不會遷徙,即使受驚外逃,不久也會返回原來的地方。雄性梅花鹿多單獨行動,在繁殖季節,雄鹿之間經過激烈的爭鬥,勝者占有雌鹿群。繁殖期過後,它又單獨生活了。梅花鹿是我國最早馴養的野生動物之一。馴養梅花鹿,主要是為了獲取鹿茸。由於大量捕殺,現在野生的梅花鹿越來越少了,因此梅花鹿也是我國珍稀保護動物。
鹿角和鹿茸
雄鹿頭上長有角。角既是雄鹿的第二性特征,用於獲得雌鹿的青睞,又是它爭鬥的武器。初長出的鹿角,外麵包著一層像天鵝絨一樣柔軟的皮膚,裏麵分布著大量的血管,這就是鹿茸。它是名貴的中藥。隨著角的長大,供血逐漸減少,角的外皮會幹枯脫落。角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分叉,進入成年,鹿角就基本定型了。生活在北方的鹿,過了繁殖季節,鹿角便自下麵毛口處脫落,到第二年又從額骨上的毛口處長出新的鹿角。
鹿的生活習性
鹿腿細長,善於奔跑和遊泳。鹿生性膽小,平時警惕性非常高,一般白天休息,早晨和傍晚出來覓食。每年的五六月間,是母鹿生產的季節。母鹿在隱蔽的草叢中生下小鹿,小鹿出生後30分鍾,就可以站起來吃奶了。鹿也是一種反芻動物,有4個胃室。夏天,眾多的母鹿帶著小鹿聚集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
馴鹿
馴鹿大多棲息在北極地區。在我國大興安嶺西北坡,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放養馴鹿的習俗。馴鹿體型較大,冬天全身長有厚密的粗毛,保溫耐寒。圓大的蹄子四周也密生著特殊的剛毛,便於它在雪地裏行走。馴鹿雌雄都長著樹枝一樣的大角,而且幼鹿出生一周後即長出角來。人工放養的馴鹿,能作為運輸畜力使用,鹿拉雪橇是北極地區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白唇鹿
白唇鹿的唇部長著一圈白色的皮膚,是我國特有的鹿種,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西部和祁連山地區。白唇鹿全身的毛長而且硬,保暖性非常好,特別適宜在高原寒冷地區生活。平時它們以小群聚居,繁殖季節便合成大的群體。為了尋找食物,它們能進行長距離的遷徙。
豚鹿
豚鹿體型粗壯,四肢較短,體重50千克左右,雄性長有細長的三叉狀角。它們多單獨活動,偶爾有二三隻聚在一起。一般白天休息,晚上出來覓食。在我國雲南西部的森林中,有豚鹿棲息,它是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駝鹿
在鹿的家族中,駝鹿的體型最大,肩高達2米。它有著肥大的鼻子和上唇,雄鹿還長著一對扁平而寬大的角。駝鹿喜歡遊泳和潛水,能潛到水中吃水草。在我國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北部,生活著為數不多的駝鹿,它們已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麋鹿
糜鹿俗稱“四不像”。其實它是“四像”,即頭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糜鹿是我國的特產動物,早在3000年前,就生活在黃河流域,後來滅絕了。現存的糜鹿是從國外引進的人工飼養的種群,數量很少,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