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在水一方——水與社會(1)(1 / 2)

第一節人類文化的瑰寶——水與文化

我們明白,水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產生,在文化進程中演繹出豐姿多彩的麵貌,而且隨著曆史的演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還使之成為中國文化所闡釋的一個重要“對象主體”,並因之使這一文化體係生發出一種特異的藝術光彩。

水是人類文明之源,是藝術家靈感的源泉,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水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母體,是人們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文化成果。中華民族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水文化。它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文化的瑰寶。

中國的文化中大多數是與水有聯係的。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謂至關重要。如臨水而建、逐水而居的城市,多是物產豐富之邦;如評判國家的綜合國力,僅僅需要了解此國對水的控製能力或是治理能力即可。當然,還有眾人都知道的是,不論是過去,還是現代,因水而爆發的戰爭也不再少數。

在中國,水的這些作用也是明顯的。水路作為一種社會的交通,它的興盛和衰微又直接和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係。而在中國士大夫的傳統生活方式中,水的出現和水的作用,幾乎是要伴隨文人生命的始終的。水在中國的文人這裏得到了一種文化的意蘊,水的這種文化味是和中國文人對水竭力推崇分不開的。

水可以有許多的意象來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們情感類的生活。在文人那裏高興有水,失意也有水。水與漂泊有關,水與失意有關,水與憂怨有關。水既可以是一種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種力量和激情的象征。

文人們運用水的寓意來寫文章,幾乎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情結。

孔子的水裏有“乘桴浮於海”的悲壯且宏偉的願望;屈子則選擇了臨水而死的方式,旨在申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信念。以水為媒的愛情詩篇,把人的情和愛用水的靈動、水的柔韌、水的飄逸表達出來,躍然紙上。我國最早的《詩經》中,就曾有以水為媒的愛情描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作為古代文學最早的表現形式之一,從它產生的那天起,便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與詩相伴生相契合,美輪美奐。

在原始詩歌《詩經》、《楚辭》中,人們就已經看出古人已從生活體驗中意識到自然山水的怡情作用,水已被當作抒情的媒介,用作比興、象征等。

秦漢時期,最為有名的《屯田歌》道出了當時農田水利建設後的種種豐裕。

隋唐五代時期,詩歌《早渡淮》上說“平淮既森森,曉霧複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暉。晴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這說明了國家繁榮安定,國民經濟昌盛。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井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唐代詩人高適的《漣水題樊氏水亭》一詩,反映了當時境內水利便利,農業經濟發達,群眾生活富足的情景。

還有清人厲鄂的《淮城使風暮抵揚州》詩中寫道:“西風作意送行舟,帆飽清淮碧玉流。三百裏程消一日,蘆花吹雪到邗溝。”

表現了在淮揚運河上順風順水抵揚州的情境。

第二節城市中的水靈魂——水與城市

上節提到了水與文化,這一節我們來講講城市與水文化。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創造文明的人類得以棲身的居所。城市建設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係,涵蓋地理、氣候、產業、人口發展戰略等各個方麵的經濟、文化因素。不論城市如何發展,總得以水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