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適腳——適合的才是最好的(1 / 2)

在許多國家,兒童買鞋接受專業服務廣為家長接受。一雙無論多麼好的鞋,隻有通過專業店員這一“媒介”,才能成為真正舒適的鞋。隨著科技的發展,兒童選鞋又加入了電腦量腳驗腳等更加現代化的服務方式,即由專業店員通過專業儀器,分析孩子足部發育情況,並及時講解、建議合適處理方法,還可以儲存孩子腳的成長資料,作為日後參考。

記得我在前麵一本關於兒童穿鞋的書中曾提到,希望我國的孩子也能夠享受到澳大利亞女作家簡·愛德肖著的《腳底連著心》書中描寫的她在兒童時期購鞋的場景:“……如果鞋子是玩具,那麼買鞋子的過程就是一個好玩的遊戲。還記得站在那些量尺上的感覺嗎?金屬透過襪子從腳底傳來一陣寒意,量尺的遊標說明了你的腳在這個世界上能畫出的界限……店員和媽媽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輕聲地問你:喜歡什麼?想要哪種?這雙舒服嗎?被有力的手指扣得緊緊的馬麗珍童鞋,調得正好的扣環,係得十分貼服的鞋帶。店員用大拇指按著鞋頭去感覺腳趾和鞋子頂端有多少空間,然後走到媽媽身邊輕聲耳語:還有成長空間……這個季節非常流行……值得信賴的牌子……,親愛的,四處走走,你覺得怎麼樣?是那麼受到重視,你是那一天的皇後,是灰姑娘,是帶著仆人的公主……。”

時隔一年,我欣喜地看到,在我國,不僅僅是一些大的國際品牌鞋店有了量腳選鞋的過程,我們許多兒童鞋店都增加了量腳選鞋的過程,而且使用了非常專業的測量儀器,很好地反映了孩子腳的成長及腳的健康狀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許多家長將之作為孩子的成長記錄加以珍藏。

下麵,讓我們分享一下給孩子選擇合適的鞋的過程。

測量是選鞋的關鍵一步

孩子站在腳型測量儀上,開始測量,電腦顯示屏上會顯示出孩子的腳部尺寸,同時,還會顯示出孩子的腳底狀況。

目的1:通過測量知道孩子腳的尺寸

評價幼年時期兒童鞋與孩子的腳是否吻合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通過測量腳型來了解其特征,是給孩子選擇鞋子時非常重要的方麵。

如果鞋選小了,不經濟,還可能導致孩子的腳被擠壓變形,妨礙腳的生長。

但如果鞋選大了,孩子的腳和鞋子又不會吻合,這也妨礙鞋子功能的發揮。鞋子過大時,腳的彎折部位不能很好地與鞋的關節部位吻合,使得腳和鞋都不能正確地彎曲,穿起來很難受,也會引起腳的變形,同時會出現腳趾前衝,形成不良的走路姿勢等。

通過測量孩子的腳,受過專業訓練的店員,可以準確地根據腳的特征部位尺寸,來綜合確定鞋的長度尺碼和適合的鞋款。如確定孩子的足弓長度,使孩子腳的彎曲部位與鞋的彎曲部位相吻合;預留出合理的活動和生長空間;也可以根據肥度的尺寸,綜合腳跗麵的高低、腳掌的寬窄、腳部脂肪多少及各種鞋款的調節程度等,為孩子選擇適合的鞋型。這些不但我們許多家長不能勝任,甚至我國許多專業的製鞋工作者都不能準確地把握。現在,借助於腳型測量儀,電子係統會提供出準確的腳部尺寸。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兒童買鞋先量腳已廣為家長接受,並成為必不可少的步驟。量腳選鞋,對孩子穿鞋的安全性、舒適性、健康性都非常有益。

中國鞋號與國外碼的不同

在淘寶商鋪賣鞋的廠家大概都有這種困惑,淘寶上自動生成的鞋號,大多和本企業生產的鞋號不同,內長不同,需要反複地提醒買家。原因很簡單,中國鞋號和外國碼不屬於一個基本編碼體係。

簡單說,區別如下:

(1)中國鞋號是以腳長為基準的,以mm為單位,腳長加上2.5mm,或減去2.5mm就是鞋號,比如,孩子的腳長150,就穿150號的鞋。

外國碼是以楦長為基準的,隻記住穿多大號的鞋,跟腳長沒什麼關係。

(2)中國鞋號的號差,即每個號之間的間隔是10mm,半號是5mm。

法碼:每個號之間的間隔是6.67mm。

英碼:每個號之間的間隔是8.4mm,半號是4.2mm。

美碼:每個號之間的間隔是8.4mm,半號是4.2mm,跟英國碼基本相同。

日碼:每個號之間的間隔是10mm,日本尺碼以cm為單位,跟中國號屬於同一體係,腳長多少厘米就穿多大的鞋子。

所以,要搞清楚鞋是使用的哪國鞋號,每號之間的差別是多大,才能比較準確給孩子選擇鞋號。

兒童不要穿父母的鞋

從我國兒童生長的長期變化來看,從1950年至1985年三個10年中,每10年身高的平均增長值為男子2.56cm,女子2.29cm,其中以最後一個十年增長值最大。這一點,從腳長的變化值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