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十年跨越(2 / 3)

自從2005年的連戰大陸行及“胡連會”舉行後,兩岸關係發展越來越好,隨即發生了一係列的“台灣大陸行熱”。有江丙坤、連戰的“尋親之旅”,蕭萬長的“融冰之旅”,宋楚瑜的“搭橋之旅”,吳伯雄的“雨過天晴之旅”和“雙贏之旅”,共同開啟了2005年之後兩岸關係有效溝通、坦誠交流的新局麵,更為日後的台海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兩岸人民的不斷努力,全麵、直接、雙向“三通”及海空直航得以實現,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簽署,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011年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達到125萬人次。

事實充分證明,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兩黨共同邁出的曆史性一步,通過政黨對話建立起的兩岸溝通新模式,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向著打破僵局、平等互利雙贏、良性互動的方向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連戰的“破冰之旅”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十多年間,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落實到對台方針和兩岸關係的實踐中。“以人為本”,體現在解決台灣問題與堅持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中,體現在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誼與殷切厚望中,體現在對台灣同胞的莊嚴承諾與務實交流中。

“以人為本”,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和諧發展。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共擔當——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二十國集團,簡稱“G20”,於1999年9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成立。它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十二個重要經濟體組成,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屬於布雷頓森林體係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製。

二十國集團的宗旨是為了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其主要成員國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個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中國作為G20的創始國之一,曾參加曆次集團峰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國敢於與世界共擔當的偉大曆史使命和責任。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一場號稱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震撼世界。也就在這個時期,同時囊括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順應時勢,毅然崛起,成為一個“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最具增長潛力和最富經濟活力的主要新興經濟體,從2008年11月15日參加二十國集團第一次峰會開始,多次與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攜手合作,共克時艱。這段期間,是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危機取得明顯成效的非常時期,也是中國與世界在危急關頭共同擔當的非常時期。

正是這場巨大的金融危機,讓默默無聞的G20從幕後走向了曆史的前台。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峰會首次在華盛頓舉行。此次峰會的舉行,源於一次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首先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而發展為一場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風波。作為危機的發源地和重災區,美國最初僅聯合了幾個發達國家一同應對危機。可在操作過程中,他們發現緊靠歐美幾個國家是無法與危機抗衡的,這時他們才明白,沒有中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國際金融危機所產生的許多全球性經濟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

中國參加G20華盛頓峰會,是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在一個全球頂級官方平台上,與發達經濟體協商世界經濟大事。

G20首屆峰會,主要就金融危機的起源、加強合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經濟增長等問題達成共識,並就應對世界麵臨的金融和經濟問題的措施達成一項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完善問責製、加強管理、促進金融市場完整性、強化國際合作以及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等。

在這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出席會議的各國領導人討論了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共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舉措,探討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監管規範、推進國際金融體係改革等問題。此外,胡錦濤還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講話,全麵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恢複金融市場穩定,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立場和主張。事後,各國領導人和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方為峰會成功舉行及其發揮的重要建設性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采取的重大舉措。

對此,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教授韋利婭·埃爾南德斯認為,胡錦濤在華盛頓峰會上提出的倡議必將成為“全球克服金融危機的良藥”。

華盛頓峰會過後,二十國集團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危機方麵的作用和優勢開始廣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僅僅四個多月之後,二十國集團第二次峰會於2009年4月1日,再次在英國的首都倫敦舉行,力求進一步鞏固危機應對成果,實現世界經濟早日複蘇。

在倫敦峰會上,胡錦濤發表題為《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的重要講話,其中重點強調了中方加強金融監管、反對保護主義,重視發展中國家利益等主張,同時提出了推動國際金融體係改革的指導性原則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受到了與會各方的高度重視。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二十國集團第三次峰會在美國匹茲堡舉行。此次峰會的主要議題是,如何確保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在《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刺激經濟增長”、“堅定不移推進國際金融體係改革”、“堅定不移推動世界經濟平衡發展”等觀點。這一論斷,成為匹茲堡峰會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性判斷。

在匹茲堡峰會前後,中國國內推出了一係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成效。中國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措施,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

在二十國集團框架內,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沉著、冷靜應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二十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這一次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人又將再聚首,共商全球大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第四次亮相G20的舞台。這一次,國際社會再次對中國這支重要的力量給予了厚望。很顯然,中國,在用行動詮釋著自己的重要影響和應盡責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

此後,G20峰會又於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分別在韓國首爾、法國巴黎、法國戛納、墨西哥洛斯科沃斯舉行。胡錦濤也分別出席了曆屆峰會,並應對彼時的國際問題給予了相關的倡議和實行了具體的舉措。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世界經濟的危難關頭,不辱使命地參與了新的國際經濟格局的改造,發揮了相當負責任的帶頭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各界的陣陣喝彩。毫無疑問,在以後即將召開的G20峰會上,中國將再一次與世界共同擔當,謀求世界經濟和金融體係的長期穩定和繁榮發展。

第五節 “無以倫比”——北京奧運會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投票選定中國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念出“Beijing”時,國人在那一刻沸騰了。中國人的百年奧運夢終於實現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是中國北京,舉辦時間是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

本屆奧運會共有204個參賽國家及地區,設有302項(28種)運動,共有6萬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北京奧運會共創造了43項新的世界紀錄及132項新的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在賽事中取得獎牌。其中,中國以51枚金牌居獎牌榜首名,是奧運曆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為了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國的幾代奧運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99年9月6日,中國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時任北京市長的劉淇擔任主席,伍紹祖任執行主席。

2000年6月20日,北京奧申委秘書長王偉在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正式遞交申請報告。報告回答了國際奧委會向申請城市提出的22個問題,陳述了關於北京籌辦2008年奧運會的計劃和構想,是北京市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的第一份正式答卷。

2000年12月,北京奧申委聘請香港著名演員成龍為申奧形象大使,隨後又與楊瀾、鞏俐、鄧亞萍和桑蘭四位傑出女性簽訂協議,她們和後來加盟的劉璿、王治郅等一道竭力宣傳北京申奧,並利用各自的國際關係,幫助北京在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2001年1月17日上午,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將申辦報告交到國際奧委會總部。兩天後,國際奧委會通知北京奧申委,北京的申辦報告完全符合要求。

2001年2月19日至2月24日,國際奧委會評估團的17名成員對北京進行了詳盡的考察,並出了一份客觀、公正的考察報告。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

為了將北京奧運會辦成國際奧運史上最有特色、最成功的一屆奧運會,上到中國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貢獻了一份力量。早在2008年5月,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鎔基就曾明確表示,中國國務院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十分重視、全力支持,並將從各個方麵為申辦工作創造良好條件。他指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近幾年,北京市的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並且正在為盡早實現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目標而努力。這些都為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此外,北京奧申委在奧運會徽、奧運吉祥物、奧運火炬、奧運獎牌、奧運歌曲及奧運主場館的設計、建設方麵都下足了功夫,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奧運會會徽即奧運會會標,是每屆奧運會的奧林匹克徽記。曆屆奧運會會徽的圖案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誌,即相互套連的奧林匹克五環標誌。為了凸顯每屆奧運會的特色,主辦國則在會徽的設計上加上東道國的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特點的主體圖案,使人一眼就看出該屆奧運會舉辦的時間及地點。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運會會徽中的奧林匹克標誌覆蓋的麵積不得超過整個會徽總麵積的三分之一,而且奧林匹克標誌必須完整出現,不得改動。奧運會會徽的圖樣不僅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而且還要反映出東道國和奧運城的特征。

為了讓人對奧運會徽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每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都會變著法兒地玩許多花樣。北京奧運會要辦成一場“無與倫比”的盛會,自然要在會徽的設計上狠下功夫。

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是一個小巧的篆書“京”字圖案,形似一個奔跑衝刺的運動員,又像一個載舞之人歡迎奧運會的召開;既代表奧運會舉辦地北京,同時又極富中國東方的神韻。會徽的字體設計采用了中國毛筆字漢簡的風格,設計獨特,不僅將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和奧林匹克運動元素巧妙結合,還富含中國傳統文化及北京開放、包容的個性。

福娃是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它是由“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提議,由畫家韓美林設計而成。福娃有五個,每個娃娃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你(貝晶歡迎妮)”。

福娃代表了中國的奧運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此外,福娃還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這一設計蘊涵的深層含義為:奧運精神和理念要從娃娃抓起。

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是祥雲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為15分鍾,在不高於每小時65千米的風速下能正常燃燒,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火炬的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書畫卷軸。整個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分別是金鑲玉、銀鑲玉、銅鑲玉。獎牌正麵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麵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麵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鬱,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讚,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One Dream)。這一口號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體現了作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核心靈魂的人文奧運所蘊涵的和諧的價值觀;表達了“全人類同屬一個世界,全人類共同追求美好夢想”的深刻主題。

2008年8月8日晚上,第29屆夏季奧運會暨北京奧運會拉開了帷幕。位於北四環邊上的奧運主場館之一的“鳥巢”內外人頭攢動、燈光璀璨。隨著時鍾晚上八點整的敲響,胡錦濤擲地有聲地宣布: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始!瞬時,一串串“腳印”在北京的中軸線上空“一步步”出現,煙花醉人,人心沸騰。

中國人百年的奧運夢在這一刻變成現實,人們歡呼雀躍,也有人潸然淚下。開幕式會場,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演出正在上演;開幕式會場外,人們歡歌齊舞、其樂無窮。這夜,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

在隨後的近半個月內,中國運動健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一並在運動場上努力拚搏,賽出成績,賽出風格,賽出友誼。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無與倫比!

第六節 披荊斬棘——出兵亞丁灣

亞丁灣,是指印度洋在也門和索馬裏之間的一片水域,它通過曼德海峽與紅海相連,是波斯灣石油輸往歐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水路,也是全球海盜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

近年來,位於亞丁灣南岸的索馬裏聯邦共和國,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社會動蕩不安,導致當地的人民自2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為生。他們常結伴而行,在亞丁灣突襲過往的各國商船,發生過多起劫持、暴力傷害船員的事件。

索馬裏海盜的行為是違法的。對於索馬裏海盜的殘暴行徑,聯合國安理會在索馬裏境內和境外設立了特別法庭,負責審判在索馬裏附近海域實施海盜行為的嫌疑人。除了法律製裁外,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商船的安全和經濟利益,還派遣了護航艦隊,為本國商船途徑亞丁灣時保駕護航。這其中也包括中國。

目前,在中國登記注冊的遠洋船有1千餘艘,有中國背景或中國海員的船隻則遠不止這個數字。索馬裏海域也是中國遠洋船隻和中國船員的必經之地。如此一來,中國船舶與船員便不可避免的被這裏的海盜盯上。

在亞丁灣這片海域,中國船隻也曾遭遇過索馬裏海盜。2006年4月4日,韓國“東源628”號漁船在距索馬裏海岸線200公裏左右的海域捕魚時,被索馬裏海盜埃弗亞手下的8個海盜所劫持。經過長達4個月的艱苦談判,在船東交了80萬美元的贖金後,包括3名中國船員在內的25人才得以獲釋。僅14天後,在索馬裏沿海作業的台灣“慶豐華168”號漁船又遭埃弗亞手下劫持。2006年5月25日,由於索馬裏海盜與台灣船東的談判陷入僵局,埃弗亞讓手下殺害了一名遼寧籍船員。後來,台灣船東和埃弗亞整整談判了7個月,付了150萬美元贖金後,才和10餘名船員平安回國。這樣的事件不止一次地發生,每一次都那麼的觸目驚心……

2008年10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838號決議,呼籲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索馬裏海盜的行動。

2008年12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從海南三亞起航,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護航編隊由“武漢”號和“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兩架艦載直升機和部分特戰隊員組成,共800餘名官兵。他們的任務是保護中國航經亞丁灣、索馬裏海域的船舶和人員安全,保護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的安全。這是我國首次使用軍事力量赴海外維護國家戰略利益,是我軍首次組織海上作戰力量赴海外履行國際人道主義義務,也是我海軍首次在遠海保護重要運輸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