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十年跨越(1 / 3)

十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彈指一瞬間。而中國的2002至2012這十年,同樣的寒來暑往,一樣的四季輪回,卻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史冊上展現著沉甸甸的分量。十年期間,“科學發展觀”自提出到實踐到日益成熟,它在社會的各個層麵得以彰顯,雖說風雨兼程,卻也碩果累累。

十年跨越,展翅飛騰。

第一節 “和為貴”——孔子學院

2011年10月1日,全世界的人們突然發現,在被稱為“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的超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以水墨畫描繪成的中國老者形象。短片中,中國老者慈眉善目,兩手相交,手心向上放於胸前,身體微微前傾,做出“作揖行禮”的姿態,向行走在廣場上的人們表現出謙恭禮讓的樣子。

紐約市民紛紛駐足觀看,心中猜測著這則僅有30秒的短片中,出現的中國老者是誰?人群中不乏“中國通”,一眼就認出短片中的“老者”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大聖人——孔子。無獨有偶。在德國柏林的一座公園裏,也有一座孔子塑像。塑像的底座上,用德文刻著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究竟是何種原因,讓這個中國古代的大聖人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的一道街景?

這一切,與孔子學院在海外的成立與發展是分不開的。

孔子學院,即“孔子學堂”。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

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立以來,中國“漢辦”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合作,建成300多所孔子學院及近500所中小學孔子課堂,使孔子學院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同時,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孔子學院總部於2007年在北京設立。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聞名於世界的文學大家。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編撰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這本書語言簡練、含義深刻,書中有不少言論至今都被世人奉為真理。其中《論語·學而》中的“和為貴”,更是被譽為一條“古今通理”。

2004年,中共中央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和諧社會,是指一種和睦融洽且各階級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其主要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中“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無疑是推動孔子學院在全球“遍地開花”的重要推動力量。

和為貴,貴在能夠和順。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帶領著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並有“乘桴浮於海”的夢想,可惜他處處碰壁,最終也沒能走出今天山東、河南兩省的地界。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番:孔子與世長辭的瞬間,這個夢想已然是一種遺憾了。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全球“漢語熱”催生了孔子學院的出現。孔子“和為貴”的思想備受推崇,並伴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漂洋過海、花落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孔子及其思想,成為中國走出國門及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最好的一張“名片”、最暢通的一條“橋梁”。

自從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開課以來,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除了各國政府爭相要求在其本國建立孔子學院外,各國人民也從小孩到老人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喜愛。

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是辦得最為成功的孔子學院之一,成立於2008年。學院開設了漢語初級班、漢語提高班和漢語商務班等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1000人。自開辦以來,莫斯科大科學孔子學院每年都會舉辦中俄文化節,旨在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加強中俄文化的相互交流,讓更多的俄羅斯人了解中國文化及其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每屆的文化節上,來自中俄兩國院校的學生及社會各界代表,都會齊聚文化節現場。每年,文化節都會舉辦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節目,尤其是中國院校的師生及社會各界藝術家帶來的節目,都會贏得場場喝彩。

2011年10月29日,第三屆中俄文化節在莫斯科大學文科一樓拉開帷幕。當日,有700多人參加文化節。文化節上,中國的剪紙和皮影藝術展、中國民間文化實物展、書法展、民間音樂等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陣陣掌聲。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成為中俄兩國語言學習、文化交流和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平台。

隨著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這無疑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一種有力手段。美國《新聞周刊》評論指出,“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來向世界介紹中國是一個好主意”。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孔子學院的推廣,有助於外界了解中國,消除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誤解”。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正在用漢語文化來創建一個更加溫暖和更加積極的中國社會形象”。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說,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

第二節 “中國結紅了北極天”——黃河站

提起挪威,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那飄渺、絢麗、神奇的北極光。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南同丹麥隔海相望,西瀕挪威海。它不僅是一個優良港口,更是一個風景旖旎的旅遊勝地。

新奧爾鬆,是挪威王國的一個小鎮。初到這個小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整個小鎮僅有60多棟房子,不到15分鍾就可以把整個小鎮全部走遍。這裏有巨大的冰川,層巒疊翠的山上卻寸草不生,大概是因為太冷的緣故吧,整個鎮子顯得有些蒼涼。新奧爾鬆的常住居民比較少,可鎮子上的生活設施和生活必需品卻一應俱全。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這裏竟然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溫室”,裏麵生長著無土栽培的綠色蔬菜,給蒼涼的小鎮裝點了一抹綠色。

新奧爾鬆位於北極地區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上。根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有權利在這裏進行開發研究,其中也包括中國。這個島是在北極圈內建立常年科學考察站的最好選擇,也是理想的國際北極合作研究基地。這裏集中了挪威、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的野外觀測和考察站,便於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業實驗條件和觀測數據資料。同時,這裏也是極隙區,是研究高空大氣物理尤其是極光的理想之地。

大概有人會問:為什麼新奧爾鬆會被定為北極科考基地?因為新奧爾鬆被大峽灣、冰川、冰磧岩、冰川河流、山脈和一個典型的苔原生態係統所包圍,其地形地貌、地層係統、生態環境的複雜多樣性為海洋、大氣、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場所。所以,這裏就成了各國科考的基地了。

走進新奧爾鬆,你會發現這裏不僅僅隻有蒼涼的景觀,還是一塊湧動著科學激情的熱土。

從海拔400多米高的日普林山頂向北俯瞰,一塊黃綠色的苔原上星羅棋布地坐落著三四十棟樓房,最東邊的一座絳紅色兩層樓房就是中國北極黃河站。中國北極黃河站建於2004年7月28日,是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也是中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是第8個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北極黃河站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中國能在極地科考事業中占據一席之地,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是無比巨大的。

自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極地考察事業邁出了曆史性的第一步,分別在南極大陸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南極科學考察一步步從大陸邊緣深入內陸。中國是極地科學考察事業中的後來者,但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1999年和2003年兩年,中國政府先後組織了兩次“雪龍號”船赴北極科學考察,采集了大量數據資料,獲得了對北極的直接認識。漸漸地,北極也走進中國人的視野。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中國在世界極地考察事務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04年,中國北極黃河站終於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上建成。

關於中國北極黃河站的站名,國家海洋局曾於2004年1月12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建站的有關情況,還通報了考察站站名征集活動。按照站名征集方案,新浪網站在近3000個有效投票中篩選了30個候選站名。在這30個候選站名中,“中國北極黃河站”贏得了大眾的一致讚同。最後,國家海洋局將中國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的站名定為“中國北極黃河站”。第一個提出“黃河站”名稱的人是江蘇啟東的陳文華先生。他在站名征集中提交的說明是: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中華民族,可以說黃河等同中華民族,值得紀念。

2004年7月28日,中國北極黃河站喜迎落成儀式。當天,“黃河站”被裝點一新:大門兩邊各掛著一個大大的、紅紅的中國結,兩個漢白玉的獅子威嚴地蹲在大門口,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北極上空。這些深深打著“中國”烙印的物品齊聚新奧爾鬆,給中國北極科考隊的隊員們帶來了祖國的關懷和問候。當天上午,由國家有關部委代表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到達新奧爾鬆為黃河站的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剪彩,參加中國黃河站落成儀式的還有挪威外交部、工貿部的官員和已經在新奧爾鬆建站的其他各國考察站站長。在中國國歌聲中,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揭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銅牌的紅布,宣布黃河站正式落成。

王曙光在黃河站建成儀式上講話指出,中國是一個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的北半球國家,北極地區的自然過程及其變化對我國海洋、氣候、生態環境等係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組織開展了北極地區海洋、空間、大氣與氣候、生物等領域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並積極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鬆地區建成的“中國北極黃河站”,是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研究基地,是一個跨學科、多功能、開放式的綜合考察研究平台。它的建成,將穩固支撐中國在北極地區長期深入地開展多學科研究和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有力提高中國對全球變化科學的貢獻率,積極促進對北極地區與中國自然環境係統影響的認識水平的發展,為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為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響徹在北極上空。中國北極黃河站的落成儀式結束後,科考隊員們便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

中國北極黃河站“駐紮”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頂的二層獨棟小樓,與其他7個國家科考站的距離都不遠。總麵積約500平方米,裏麵有實驗室、辦公室、閱覽休息室、宿舍、儲藏室等一應俱全,可供20至25人同時工作和居住。“黃河站”的頂部有5個小“閣樓”,是北極科學考察中重要的設施——光學觀測平台。透過透明的“閣樓”頂部,屋內裝備有3個三波段極光全天空CCD成像儀,科考人員們坐在屋裏就可以獲得空間物理、極光等觀測的數據。除了觀測平台外,科考站內還建有多個實驗室,其中包括有上下水設備的濕實驗室和沒有上下水設備的幹實驗室,以用於不同類型的實驗。科考采集的樣品,無論是來自海洋,還是來自陸地,都可以在站內進行實驗研究。

北極黃河站的建立,為中國在北極地區創造了一個永久性的科研平台,也為解開空間物理、空間環境探測等眾多學科的謎團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第三節 曆史性握手:兩岸關係破冰前行

2013年春天到來之際,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於2月24日(元宵節)率團訪問大陸,預計2月27日返回台灣。據悉,這次訪問團共有三四十位成員,涵蓋台灣政商界人士。其中,包括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等人。

這則新聞曝光後,立刻引來兩岸人員的高度重視。有關人士聲稱,連戰此次北京之行,被定調為“走春訪老友”。

據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表示,連戰此行雖然並非正式的“國共平台”,可因其自身具有高度性,所以國民黨現任主席馬英九也熟悉連戰在北京的相關行程。在此期間,馬英九曾透過發言人表示,擴大與深化兩岸交流,是未來三年的重點工作,因此對連戰以民間身份訪問大陸樂觀其成,並會請連戰代為問候習近平。

春暖花開,麵朝大海。

連戰的2013年春天之行令人翹首期待,回顧起他2005年的那次“破冰之旅”,很多人都對那次的情形清晰如昨。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國民黨訪問團訪問大陸。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三點,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連戰。這一刻中華民族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有了曆史性的轉變。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慢慢走近,胡錦濤總書記微笑著伸出右手,走上前來的連戰主席也微笑著伸出右手,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當即,早已等候多時的記者們,紛紛按下快門,捕捉這曆史性的一刻,頓時人民大會堂內鎂光燈頻頻閃動。胡錦濤與連戰的握手,被稱作“曆史性的握手”,它跨過了台灣海峽,穿越了60年的風雨,掀開了兩岸關係嶄新的一頁。

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握手後,胡錦濤和連戰表情輕鬆、自然,並排走過紅地毯,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在這裏,兩黨最高領導人將舉行曆史性的會見,這是兩黨自1945年重慶談判後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的首次會談,也是兩黨啟動正式交往、麵對現實、開創未來的一次最重要的會晤。事實上,連戰此行並不容易。就在連戰即將乘坐專機前往北京之際,台灣方麵還出現了一些阻撓行動。先是支持“台獨”的民進黨和台聯黨派出計程車在高速公路上上演“追車秀”,一路追趕連戰的所乘的車輛,企圖阻止連戰到達機場。爾後,“台獨分子”又聚眾集結在機場大廳內,和在場歡送連戰的支持者叫陣對罵,最後竟導致衝突。

2004年,台灣當局出現兩個對立的陣營,政局動蕩不安。“台獨分子”為了阻撓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上演了一幕幕玩弄分裂國家統一的把戲,可謂是花樣百出、層出不窮。根據台灣島內的形勢,大陸方麵於2005年3月14日推出了對台重大措施——通過並公布了《反分裂國家法》。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代表人民意願以法律形式規範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特別法,標誌著大陸對台政策全麵進入“以法遏‘獨’、以法促統”的新階段。

《反國家分裂法》公布後不久,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就決定訪問大陸。這個決定是順乎天、應乎時的,是順應兩岸支持國家和平統一民眾的心聲的。毫無疑問,連戰的大陸之行,是增進、改善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認識,使大陸方麵更加了解台灣同胞的心態、心聲與訴求的一次溝通與交流。

胡錦濤與連戰在會談期間,共同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奠定了雙方合作的政治基礎,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得到兩岸同胞的支持和擁護,獲得國際社會和輿論的充分肯定。此次會談,開啟了兩岸尋求和解的新局麵。

隨後,兩黨積極落實所達成的共識:一方麵,開展了兩黨首批基層組織交流活動,兩黨相關工作機構就兩岸客貨運包機、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議題進行了多次工作商談;另一方麵,祖國大陸積極落實兩黨共識,出台了一係列惠及廣大台灣民眾的政策措施。

至2005年底,在這些共識中,凡由大陸單方麵可以做到的已全部落實,需要兩岸協商落實的事項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所有這些,對推動兩岸關係實現曆史性轉折,邁入和平發展軌道,發揮了重要作用。連戰率領訪問團在大陸進行了為期8天7夜的訪問。連戰大陸之行,被稱作“破冰之旅”。它標誌著國共兩黨告別長達60年的恩怨史,在新的條件下開辟了兩岸“黨與黨”對話的新篇章。

對於連戰的“破冰之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潤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連戰給兩岸人民留下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背影,這次‘破冰之旅’必將載入史冊。”此外,外媒還就此事件給予了積極評價。法國的《歐洲時報》聲稱:“連戰這次大陸之行的最大功績在於,使由於‘台獨’的作祟而久陷僵局的台海兩岸關係,重新走向交往與對話。”敘利亞的《十月報》也稱:“連戰對大陸的訪問將對海峽兩岸進一步接近和開啟對話之門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緩和台海地區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