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十年風雨(1 / 3)

這是很不平坦的十年,這是再創輝煌的十年。回首十年,從確立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戰勝一係列重大災害到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秉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到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第一節 抗擊非典

2002年12月10日,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同,隻是中國傳統春節的臨近,使空氣中開始醞釀著一絲喜慶的味道。

這一天,在深圳羅湖區一家餐館做廚師的黃杏初突然發燒了。和往年一樣,此時正是流感的多發季節,黃杏初以為,像發燒感冒這類小病並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於是到福田區一家門診部簡單治療了兩天。誰知,燒沒退下來,症狀反而越來越重。由於咳嗽不止,高燒持續,又沒有家人照顧,黃杏初不得不在13日那天回到河源紫金縣的老家,希望在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病情沒有像黃杏初料想得那樣一天天好起來,相反,它仍在進一步惡化,抗生素已經無效,咳嗽也變成了呼吸困難。

從河源疾馳而來的救護車上,躺著高燒整整7天,已經奄奄一息的黃杏初。接診醫師黃文傑主任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專門研究呼吸病學的博士,他在和他的同事檢查時發現,黃杏初已經神誌不清,發燒39.8℃,呼吸困難明顯,全身發紫,躁動得厲害,幾個醫生都按不住。在給了適量鎮靜劑後,黃杏初才慢慢安靜下來。麵對如此重症的“肺炎”,黃文傑和他的同事們不敢有絲毫怠慢。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就連工作多年,專科經驗豐富的黃文傑也感到非常可怕:“當時真沒往烈性傳染病上麵想,雖然采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但那也隻是按照重症肺炎病人治療的一般性防護。”黃文傑說,他知道情況的一瞬間,心使勁往下沉,有種可怕的預感和擔心,他擔心救護車上的司機,擔心自己的同事,擔心有更大的擴散。但是他什麼都不能說,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不久,大難不死的黃杏初病情終於有了轉機,體溫也逐漸趨向正常。這倒為黃文傑陰鬱的心情帶來了一絲小小的安慰。黃杏初出院了,但故事並沒有就此完結,相反,才剛剛開始。大年三十下午,廣州市各大醫院同時接到了衛生局下發的緊急文件:廣州、深圳、佛山、河源、中山等地陸續出現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各醫院務必做好準備接收這類病人。該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凡與病人接觸都要注意加強防護並戴好口罩。

通知下發當天,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二院便接收了一位通知中描繪的病人。這次治療讓中山二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有接觸過這名患者的醫務人員,包括抬擔架的工人和開救護車的司機共有三十多人,無一例外陸續病倒,並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非典的症狀!中山二院院長在向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彙報時,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們醫院建院多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既廣東之後,廣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發生非典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災害,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際往來。一場前所未見的恐懼彌漫在中國的上空,壓在人們心頭的厚厚陰霾使這個春節變得沉悶而壓抑!

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迅速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2003年4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這次會議確定了四個要點,也成為展開抗擊非典工作的總方針:

(一)要把控製疫情作為當前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衛生部部長為組長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由國務院副秘書長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二)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近日由衛生部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向社會公布疫情和預防控製措施。

(三)進一步與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有效合作。

(四)抓緊建立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製。會議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密切協作,進一步加強監測,全麵掌握疫情動態,千方百計控製疫情擴散蔓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

2003年4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南下廣州,親自前往疫情的第一線視察督戰。此時,非典疫情肆虐廣州已經四個多月了。四個多月裏,廣州的醫務工作者和廣州人民與疫情之間的殊死搏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用生命總結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一係列有效方法,對全世界阻擊非典之戰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廣東省疾病防疫控製中心考察時,胡錦濤指出,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作為關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實抓緊抓好。在廣州南方醫院視察時,了解到南方醫院等在收治病人的過程中醫務人員無一感染時,胡錦濤說:“要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配備有效的防護設備,不斷完善對醫護人員的保護措施。這不僅關係到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也有利於疾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離開醫院之前,麵對著在場的幾十位醫務人員代表,胡錦濤真誠地說:“拜托各位把防治工作做好,並轉達我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深深謝意。”說完,總書記站起來深情地向大家鞠了一躬。

在北京,溫家寶和吳儀等國務院領導,也專程到救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北京佑安醫院看望醫務人員,並在次日下午首次召開全國非典防治工作會議。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的病原,並將其命名為SARS冠狀病毒(SARS-coronary virus,SARS-CoV)。該病毒很可能來源於動物,由於外界環境的改變和病毒適應性的增加而跨越種係屏障傳染給人類,並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該病毒的基因鏈構成:該冠狀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含29736個核苷酸,其中編碼聚合酶蛋白la\lb、棘蛋白(S)、小膜蛋白(E)、膜蛋白(M)、核殼蛋白(N)的基因已被證實。SARS病毒有包膜,表麵有棘突,對熱、乙醚、酸均敏感。該病毒的抵抗力和穩定性要優於其他人類冠狀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的信息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麵對著非典疫情擴散蔓延的嚴峻形勢,國家果斷采取一係列重大措施,成立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由黨中央、國務院、軍隊係統和北京市等三十多個部門和單位的人員組成,下設10個工作組和辦公室,負責防治非典的10個方麵的重要工作。

其中,衛生部作為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防治組的牽頭單位,負責做好防治工作,針對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準確統計並及時公布疫情,及時總結經驗,提高防治效果。在短短幾天內,衛生部集中力量,積極組織研究提出防治政策措施和技術方案,出台了一係列指導性文件,切實加強非典疫情的預防、控製和醫療救治。成立疫情信息、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技術督導、新聞宣傳、外事聯絡等10個辦公室,晝夜24小時工作,及時向有關方麵提供政策信息和技術支持。啟用疫情信息網絡係統完善疫情報告體係,促進流行病學調查“關口”前移;組織臨床專家完善了相關技術性文件,並派專家組赴重點地區進行培訓、會診等技術指導,製定發熱門診、隔離留觀工作規範和指導原則,對醫院設置、隔離病區人員設備配置等提出指導意見;組織11個督導組赴山西、內蒙古等18個省區市進行技術督導工作;製定並與有關部委聯合製定出台了包括醫療費用補助、強製消毒費用、醫院收費程序、空調使用以及非典定點醫院建築設計等8類16個政策性文件;組織專家對每日疫情進行分析,並通過中央電視台及時向公眾通報疫情和防治知識。各小組積極配合,全力以赴投入到非典的防控工作中。

同時,衛生部堅持每天向社會公布全國疫情,先後召開9次新聞發布會、24場新聞通報會、吹風會和媒體見麵會、非典疫情每日通報和專家分析會在中央電視台連續80次現場直播。以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疫情信息與防控工作的透明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挽回了不良影響。

病毒驟然來襲,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廣大醫務工作者卻以大無畏的精神,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他們果決的行動、崇高的醫德、無私的精神,無不讓所有人為之動容。自願失去與家人的團聚,不能自由呼吸新鮮空氣,他們義無反顧地向著最危險的地方走去。他們知道,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給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對病人的鼓勵。他們知道,時時將麵臨著疫魔的威脅,但他們無所畏懼,毫不退縮,每一個人都以各種方式表現著高度的職業責任感。

鄧練賢,中共黨員,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2003年歲末,在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時,他就已經和同事們對其宣戰了。

同事們還記得,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手胸外心髒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髒3次恢複跳動。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新年過後,傳染科又接待了一個又一個非典病人,鄧練賢始終奮戰在第一線。終於他開始高燒不退,肺部出現了陰影,病倒了。2003年4月21日,鄧練賢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光榮殉職,成為了廣東抗擊非典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4月2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給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的批示中說:“請轉達我對鄧練賢同誌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對鄧練賢同誌親屬的親切慰問,我堅信,有廣大醫護人員的奮鬥與貢獻,有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眾誌成城,我們就一定能戰勝疫病。”

2003年5月16日,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追授在抗擊非典鬥爭中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擊非典的鬥爭中,廣大醫護衛生人員日夜戰鬥在第一線,把自己的生命與人民群眾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無私無畏、竭誠奉獻,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誌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英雄行為感人肺腑,事跡催人奮進,不愧為人民英雄。

提到非典,就不能不提到鍾南山。鍾南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他是中國治療呼吸係統疾病的領軍人物,更被譽為“抗擊非典的第一人”。

2003年年初,正值“非典”惡魔一樣地在廣東肆虐的時候。鍾南山代表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向省衛生廳慷慨請纓,“請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們這裏送!”鍾南山的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從那一刻起,成為了廣東抗擊非典鬥爭中一麵飄揚的旗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廣醫一院的醫護人員沒有一人退縮,他們沉著應對,上下擰成一股繩,在抗擊非典鬥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2月18日下午6時,整整38小時沒有合過眼的鍾南山,在檢查完病房走出來時,突然一陣天旋地轉,一向以身體強健為自豪的鍾院士終於因過度勞累病倒。然而,他僅僅在家休息了兩天,一退燒馬上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我們本來就是搞呼吸病研究的,抗擊‘非典’就是天職,正像排雷的碰到了地雷陣,你不上誰上?”鍾南山用這樣質樸無華的語言,詮釋了對職業道德底線的理解。

經過近八個月的艱苦奮戰,2003年8月16日,衛生部副部長在北京地壇醫院宣布,全北京市和全國在院的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複出院。這也標誌著中國防治非典的醫療救治任務勝利完成。數百個日日夜夜的煎熬與努力,不僅是對中國人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更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用簡單,卻發人深省的話詮釋了“多難興邦”的真諦:

通過抗擊非典鬥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後,公共衛生體係存在缺陷;突發事件應急機製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真正使這次防治非典鬥爭成為我們改進工作、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第二節 戰勝雪災

2008年新春伊始,一位名叫拉尼娜的不速之客來到中國。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的意思,令人遺憾的是,隨這位“聖女”而來的,卻是一場曆史罕見的大範圍冰凍雨雪災害。

從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發生了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中國的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20個省、市、地區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

截至2月24日,全國因災死亡129人,失蹤4人,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農作物受災麵積1.78億畝,成災8764萬畝,絕收2536萬畝;倒塌房屋48.5萬間,損壞房屋168.6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人民幣。森林受損麵積近2.79億畝,3萬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雪災中凍死或凍傷;受災人口已超過1億。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四川等7個省份受災最為嚴重。

同時,暴風雪造成多處鐵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斷。由於正逢春運期間,大量旅客滯留站場港埠。另外,電力受損、煤炭運輸受阻,不少地區用電中斷,電信、通訊、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某些重災區甚至麵臨斷糧危險。而融雪流入海中,對海洋生態亦造成浩劫。台灣海峽即傳出大量魚群暴斃事件。

此次大雪冰凍災害,範圍如此之廣,時間如此之長,危害如此之重,無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極端性氣候事件”。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於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中國國家氣象部門的專家指出,這次大範圍的雨雪過程應歸因於與拉尼娜現象有關的大氣環流異常:環流自1月起長期經向分布使冷空氣活動頻繁,同時副熱帶高壓偏強、南支槽活躍,源自南方的暖濕空氣與北方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交彙,形成強烈降水。大氣環流的穩定使雨雪天氣持續,最終釀成這次雪災。

氣象專家表示,華南地區持續低溫,與拉尼娜現象及異常大氣環流有密切相關。專家指出,處於中高緯度的歐亞地區,高空近幾個月來形成一個阻塞高氣壓,大氣環流停留不動,導致北方冷空氣連續不斷入侵中國。在冷空氣來襲的同時,來自南亞、東南亞的暖濕空氣又源源不斷向華南地區輸送,冷暖氣流在華南、江南一帶交彙,導致罕見的長時間、大範圍低溫雨雪。不過,專家強調,中國遭罕見冰雪災害天氣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拉尼娜不是唯一禍因。

無論如何,突如其來的冰凍雨雪災害影響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