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十年風雨(3 / 3)

誠然,這場地震是磨難,也是考驗。正是在這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民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第二節 冬日霧霾

2011年12月5日,中國北方地區出現了罕見的大霧天氣,能見度不足1公裏,導致多個省份之間的高速公路關閉,超過300個進京航班延誤或取消。同日,中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截止,二次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擬於2016年全麵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及九個城市群可能會被強製要求先行監測並公布PM2.5的數據。

PM2.5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新奇之餘,也重新喚起了公眾對於環保問題的關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一直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84,402.3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83,867億元,後者相當於前者的2.18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曾經因為盲目地破壞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也曾經在效益與環保的痛苦抉擇中掙紮過。最後,終於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逐漸找到平衡。

白鹿鎮地處中國四川西部,1999年時,鎮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聽到開山的爆破聲。一路上,密密麻麻的小石灰窯、小煤窯裏飄出刺鼻的廢氣,幾乎令人窒息。因為有太多的洗煤廠,從龍門山裏流出的白鹿河水都變成了黑色。

2000年,白鹿鎮的人知道龍門山是一塊巨型冰川漂礫,對身邊這座大山才愛護有加起來。隨著龍門山旅遊的開發,2001年白鹿鎮上空的開山炸石聲已聽不見了。為保護龍門山的自然風貌,在龍門山采石已被禁止,小石灰窯、小煤窯也逐漸關閉。2004年,曾經被上遊的煤礦汙染的白鹿河水,經過整治變得清澈透明,盡管河床上殘留的煤灰依然可見。2005年,小鎮環境顯然是好轉了,白鹿河的水更幹淨。

白鹿鎮的發展是中國環保意識逐步蘇醒的一個縮影,這些年來,環保這個概念不但成為每個居民掛在嘴邊的話題,更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麵,成為舉國重視的重要內容。

2002年,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把環境保護工作擺到同發展生產力同樣重要的位置。這是中國環保發展史上第一次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對待,自此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2002年年末,黨的十六大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標誌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轉型,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這也是中國突破舊有環保理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環保理論的起步階段。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提出了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而為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全麵係統地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的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從此,中國環保事業進入了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新時期。

回望過去十年,中國的大氣、水體汙染治理工作全麵展開,百姓的生存環境質量明顯改善。8月底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與2005年相比,2012年全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麵中,Ⅰ—Ⅲ類水質斷麵比例提高22.4個百分點;全國城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濃度持續下降,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不斷上升,在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7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占69.9%,而在2002年,監測的343個市(縣)中,117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占34.1%。此外,經國務院同意,環境保護部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細顆粒物(PM2.5)、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等監測指標,並出台新標準實施“三步走”的總體方案。目前第一階段實施的74個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33個城市已經開展了PM2.5新增指標研究性監測,並發布了監測信息。其他城市也正在積極做好準備。

回首十年,中國的環保法律體係逐步完善,環保應急處理機製逐步完善。回溯2005年鬆花江重大水汙染事件發生時,環境應急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是法律、機製、體製都存在很多欠缺,甚至沒有一個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雖然最終圓滿完成了這一有國際影響的環境應急任務,但是監測、預警、國際協調等一係列工作讓人有點焦頭爛額。而近年來,在江蘇省鹽城市停水事件、陝西省鳳翔縣兒童血鉛超標事件、湖南省武岡市兒童血鉛超標事件以及福建省紫金山金銅礦濕法廠含銅酸性溶液泄漏重大汙染事件等一批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汙染事件中,環境應急工作已然有條不紊。據統計,全國環保係統2002年至2011年共妥善處置9769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調查中心直接調度處置了1076起,包括15起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和78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回首十年,中國在世界環保事業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01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使這一旨在保護環境的國際公約麵臨重大挑戰。2002年,中國政府則批準了《京都議定書》。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環境保護的支持。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呼籲各國協調一致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這些都表明中國在發展的同時積極投入世界環保事業,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

當然,中國的環保事業也麵臨著諸多挑戰。工業化初期的環保問題已經使中國的環保工作背負了沉重的曆史欠賬。全國20%的地表水國控斷麵水質為劣V類,182個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的城市中,57%的監測點位水質較差甚至極差,接下來一個時期有可能出現曆史欠賬的爆發期。由於工業發展階段較低、技術水平不高,中國單位產品能耗遠高於歐美發達國家。環保法律體係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落實,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如何使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同時實現與環境和諧共處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命題。

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中國政府已經漸漸引導國民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價值觀,促進社會生產方式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變,並逐漸實現環保產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冬日的霧霾隻是暫時的,恰如籠罩在中國的環保事業麵前的薄紗。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的環保事業也將再攀高峰。

第三節 環球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一則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位列美國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告破產。要知道,雷曼兄弟是一家有著近二百年曆史的老牌投資公司,更是曾被《國際融資評論》授予2002年度最佳投資銀行的榮譽。

然而,現實似乎是在考驗人們的承受能力,讓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雷曼兄弟破產後的一個月內,世界銀行體係如多米諾骨牌發生了連串的反應,股市幾乎崩盤。美國和歐洲的銀行被部分國有化,獨立投資銀行在美國消失。全球股市在截至10月15日的一年內損失了約27萬億美元,也就是縮水了40%。10月10日,道瓊斯工業指數盤中低至7773.71點,相比一年前的峰值剛好“腰斬”。英格蘭銀行估計,債券和信用證券的市值虧損將達2.8萬億美元左右,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的1.4萬億美元還要高出1倍,相當於全球銀行3.4萬億美元核心資本的85%。

很快,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如海嘯般瞬間席卷新興市場。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亞爾劇烈貶值,印度尼西亞股市停市三天。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投資者遊行抗議雷曼迷你債券違約。許多國家都不得不對銀行存款進行全麵擔保。油價一度狂跌至40美元/桶以下,不到半年以前,油價才剛剛達到146美元的曆史峰值。六個月前新增貸款還是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突然間要忙著向冰島貸款21億美元,向匈牙利貸款125億美元,向烏克蘭貸款165億美元,並與白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展開貸款談判……

這次金融危機來勢凶猛,其所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然而,就在東西方經濟一片蕭條之際,中國卻以其經濟的快速發展令全世界感到震驚。2009年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驕傲地宣布:“我們遏製住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達到7.1%。”同時,中國的敢於擔當也給世界帶來了驚喜。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後,中國的出色表現使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凸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未來十年哪個國家會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一場近百人參加的投票中,中國得了67票,除中國以外的亞洲19票,北美5票。“世界經濟正在經曆變革和轉型,各國的前途和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溫家寶總理對世界經濟現狀的判斷切中肯綮。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中國就開始了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國際條件下,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環境下,隨著中國自己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到國際經濟中,並長期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中國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發展和構建和諧世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已經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這是三十多年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曆史性變化。

2001年4月,由中國主導並發起成立了“博鼇亞洲論壇”作為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同年6月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這是在中國主導之下創立的首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同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三件大事標誌著自2001年起中國的國際地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8年11月,中國參加了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首次首腦峰會,在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6月,中國參加了“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峰會;在此前後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中國—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論壇,以及2009年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中國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並將在2012年進一步提高到6.39%,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10年中國在聯合國正常預算中的會費比例提高到3.189%,比1999年的0.97%提高了兩倍多。這一切都顯示出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活躍在國際舞台上。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204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派出了代表團,有6萬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了這屆奧運會,從而成為有史以來參加國別和運動員最多的運動會。全球45億觀眾見證了迄今為止奧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聚會。還有80多位外國政要出席開幕式。布什是第一個在任期內出席他國舉辦的奧運會的美國總統,他認為,北京奧運會是“一個告訴中國人民我們尊重你們的傳統、尊重你們的曆史的機會”。福田康夫是20年來第一位到國外觀看奧運會的日本首相,他祝福北京奧運會“成為載入史冊的和平盛會”。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將北京奧運會稱作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重大事件”。

2010年,中國在上海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注冊類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總投資達450億元人民幣,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記錄,同時超越7000萬的參觀人數也創下了曆屆世博會之最。這兩次國際盛會為中國贏得了榮耀,也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在總量上不斷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由1978年世界排名第十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中國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加速了世界的多極化。加上中國在這個快速的發展和趕超過程中,在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利用了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競爭關係,因此,一些國家對中國這個新興大國存在著疑慮和擔心。中國有必要打破這種對中國發展存在的誤解和疑慮,說明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穩定。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中國還不斷增加對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國領導人多次表示,中國要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減免關稅和債務,提供優惠貸款,培訓各類專業人才。此外,中國不斷引導國際體係和國際格局朝著更加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擴大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當中的代表權和影響力。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第一次係統闡述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和諧世界理念是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提出的,它突出展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全方位的和諧和發展。可以相信,和諧理念一定會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社會主義建設也必將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