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力中斷。中國用電以煤炭發電為主,但是因雪災而封路,使煤炭等燃料運輸不便;在天氣情況十分惡劣的條件下,能源供應及需求非常緊張,部分發電機組被迫停產;另外大量線塔因覆冰太厚,不堪重負而倒塌,導致17個省區出現拉閘上鋪現象,部分地區供電係統癱瘓。湖南郴州自1月24日起斷水斷電。尤其是貴州省,電力危機持續升級。在1月29日晚,貴州省大麵積停電,應急指揮部宣布該省進入大麵積一級停電事件應急狀態。其後,貴州省委不得不點著蠟燭開會。省委大院用電是在1月30日上午,從其他線路調劑電力才得以恢複的。至30日初步統計,安徽全省有105個鄉鎮和599個村委會供電中斷,影響112萬人用電,67個鄉鎮和361個村委會通信中斷,55萬人受到影響。
2.供水中斷。在雪災初期,湖南正在召開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該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員都集中在省會長沙參加會議。等到兩會結束時,進出長沙的交通幾乎都被雪災阻斷,導致這些地方官員被困在長沙,無法回到任職地區指揮抗災。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湖南成為了此次雪災受災最嚴重的省份。
3.物價上漲。受到降雪天氣影響,不少地區食品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受到影響,滬、深兩市均大幅下挫,但是各種與保險業相關的股票,如平安保險,則逆市上升。而民眾則開始質疑氣象部門的天氣預警能力。另一方麵,在廣州火車站等候的旅客過多,而且連續幾天沒有進食,以致附近的商戶借機大幅提高價格;後來,中央人民政府下達指令不容許提高合理價格,廣州市政府隨即進行檢查有關的商戶,至1月31日為止,共有七間商戶大幅提高價格。
4.交通中斷。由於接近春節,大批外地民工回家過年,於是便出現了大批旅客滯留的現象,雪災還導致了連接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湖南段的電氣化接觸網受損,期間無法開行電氣化列車,致使多班列車取消。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因路麵積雪、結冰而封閉,數萬車輛滯留。長江流域多個城市機場因積雪被迫關閉,大量航班取消、延誤。例如在廣州火車站,有200萬人滯留在火車站廣場及周邊地方。由於滯留人數眾多及時間過長,旅客情緒一度不穩定,曾發生騷動、人踩踏人的事件。
新年伊始的這場雪災,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相關部門、企業單位都高度重視,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次暴風雪帶來的災害。
2008年1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緊急電話會議,針對大範圍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嚴重影響,進行各項部署工作。會上共形成了六點共識:
(一)組織好煤礦生產,增加煤炭供給。同時,要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到確保安全生產,確保煤炭供應。
(二)加強運輸組織,保障交通暢通。一要保證春運,努力完成旅客運輸任務,讓廣大群眾安全回家過年。二要保證電煤運輸。三要保證生活必需品運輸。
(三)合理安排發電生產,保證設備安全運行,加大跨區電能調劑力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先保障居民生活、醫院、學校、鐵路交通樞紐、金融機構、農業生產的用電需求。采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製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用電。
(四)繼續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氣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確保成品油供應不斷檔、不脫銷,確保城市居民生活用氣和重點單位用氣。
(五)要優先保障群眾生活需要,優先保障受災地區、重要地區和重點單位需要。
(六)堅持安全第一,嚴格實施安全生產責任製和責任追究製,堅決防範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溫家寶要求,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把做好煤電油運保障工作、抗禦雨雪冰凍災害作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會後不久,溫家寶總理便乘火車趕往湖南長沙,探望滯留於長沙火車站的旅客,隨後立即前往廣州,在廣州火車站探望了數以十萬計被滯留的旅客。
1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雨、雪、冰災的災情。1月31日,胡錦濤親赴山西、河北視察鐵路、港口、煤礦,要求在安全生產的情況下盡量產出更多的煤,提高電煤裝卸效率,尤其要優先搶運告急電廠用煤,以保障電力正常供應。
不久,胡錦濤又親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受災最重的桂林市考察。同一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貴州省受災最重的山區考察。同時,各部門、各省市也先後采取各種措施抗冰救災:民政部和財政部先後撥款1.26億元用於災區應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超過20萬人、民兵預備役59.4萬人參與抗雪救災;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共接收救災捐贈款物15.3億元人民幣;此外,蒙古、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先後為中國抗雪救災提供了緊急援助。
2008年2月13日,總理溫家寶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此後的工作重點已轉入災後“全麵恢複重建”。此次大麵積冰雨雪災,正是極端性氣候事件使人類蒙受災難的又一明證。令人欣慰的是,黨和政府為抗災救災采取的迅速而有效的行動,將全國人民團結在了一起,萬眾一心,終於取得了抗雪求災的勝利。聯合國一名負責減災的高級官員說,中國政府迅速啟動抗災應急計劃,積極調配國家資源,滿足上億受災民眾的需求,“世界各國政府都可以學習中國政府的做法”。
當然,在這次雪災中,全國人民對於政府抗災救災的支持與理解也功不可沒,他們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湖南考察時所說:“我們抗災救災工作要有堅強的領導、有力的指揮,也要有群眾的支持、配合和理解。我常聽到群眾自發地說出對政府的感謝,但我認為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人民。”
第三節 眾誌成城——汶川地震
即便很多年後,回首2008年,相信每個人依然會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對中國而言,2008年猶如一部交響曲,在多樂章的結構中,高昂,悲愴,激越,雄壯……
2008年5月12日,這是一個被中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即使是歲月無情,卻也抹不掉那些浸染了血淚的痕跡。這天的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一時間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曾經的天府之國瞬間化為了人間地獄。
四川省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達裏氏8級,最大烈度達11度,餘震3萬多次,涉及了四川、甘肅、陝西、重慶等10個省區市417個縣(市、區)、4667個鄉(鎮)、48810個村莊。災區總麵積約50萬平方公裏、受災群眾4625萬多人,其中極重災區、重災區麵積13萬平方公裏,造成69227名同胞遇難、17923名同胞失蹤,需要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510萬人,房屋大量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大麵積損毀,工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舉世罕見。
汶川地震的影響範圍之廣也是世界少有,陝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廣東、海南、西藏、江蘇、上海、浙江、遼寧、福建等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地區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川陝甘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穀、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一瞬間,數萬生命慘遭隕滅,美麗家園變成廢墟。長歌當哭,這一天讓所有中國人刻苦銘心。很多年後,也許很多人仍會回憶起那一天的泣不成聲。
災難過後,中國人第一次經曆了舉國上下為普通百姓的默哀。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汽笛嗚咽,警報齊鳴,九州同悲。13億中國人用自己的眼淚,為逝去的同胞送行,為活著的人祈福。
災難過後,中國百姓驚訝地看到,災難信息在第一時間得以迅速公布。政府保障信息渠道的暢通。真相走在了傳言前麵,災情沒有製造恐慌,信息透明成為社會秩序的穩定器。人們看到,政府鎮定,民眾沉穩,從容不迫,萬眾一心。
災難過後,普通的百姓又一次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無敵於天下的風采。但他們卻從沒有見過步兵、空降兵、海軍陸戰隊等二十餘個兵種麵對自然災害的協同作戰,從沒有見過中國空軍在非作戰任務時動用如此大規模的兵力,更沒有見過空降兵在高原山區置生死於度外的強行傘降,沒有見過陸航部隊無導航、無地標、零可見度的死亡空投,沒有見過4500封遺書的悲壯啟程。中國軍人感天動地!
災難過後,人們看到了政府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人情和溫暖。民政部宣布將盡最大的力量為死者整容,然後再加以安葬;公安部將為難以識別身份的“5·12”地震遇難人員設立DNA數據庫。這是對每一位死者的最高敬意,也是對生命的最好詮釋。
災難過後,民眾第一次知道了,原來自己可以煥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幾乎隻有瞬間的驚愕,民間力量就開始行動。成千上萬的誌願者趕赴川中,民政部接到“前所未有”、“反應之強烈迅速不可想象”的民間賑災捐款,民眾自發獻血使數十萬傷者沒有哪怕一分鍾缺少血漿。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公民社會在災難中迅速成長。
災難過後,人們看到了記憶中的好總理。當溫家寶總理在廢墟上,抱著幸存的小女孩哽咽著說:“政府管你們生活,管你們學習,你們一定會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別哭!別哭!這是一場災難,你們有幸存活下來,就好好活下去。”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痛哭失聲。
災情就是考驗,時間就是生命。麵對世紀災難,中國政府組織開展了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鬥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在數十萬官兵的努力下,84017名群眾被從廢墟中被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其中1萬多名重傷員被快速轉送全國20個省區市375家醫院。
死者已矣,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各部門的妥善協作下,中國政府切切實實做到了讓災區人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幹淨水喝、有住處、有病能及時得到醫治。各級政府全力搶修交通、電力、通信、廣電、水利、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及時處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切實做好餘震監測、氣象服務、科技支撐、煤電油運保障等各項工作,及時準確公布災情,為抗震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威。”從五千年曆史深處走來的中華民族,經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卻一直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原因就在於,每一次同艱難困苦的碰撞中,始終有一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裏流淌奔湧。“有德不可敵。”一個擁有道德力量支撐的民族,必能成為偉大的民族。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火速行動起來,危急之際,紛紛奉獻愛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
自“5·12”地震發生以來,麵對慘烈的天災,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信仰的人們瞬間結成堅強緊密的生命共同體。一筆筆善款、一件件物資、一批批誌願者湧向災區,凝聚起萬眾一心的偉大力量,澆鑄成共禦天災的堅固屏障。
美國《時代》周刊於5月22日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被喚醒的中國。文章中,記者寫道:
通往中國5月12日地震震中附近小鎮——映秀鎮的公路上滿是大坑,大到可以掉進去一個小孩,路上還有被砸爛的卡車和巨大的石頭。在小鎮的邊上,就在一輛被巨石砸碎的汽車旁邊,一次塌方將道路徹底切斷。一位母親步行走進山裏,把她12歲的兒子找了出來,她說,眼前的一切在孩子心裏留下了深深的傷口。他們身後的景象仿佛地獄。她說那裏屍體在腐爛,學校坍塌了,道路被埋了,一排排的民房被毀壞了。但是,這種情形沒有嚇倒兩位朋友,他們坐火車、坐汽車、最後步行來到這裏幫助汶川地震的災民。他們穿著印著“我愛(紅心)中國”的T恤,堅定地走向了地震災區的中心。從186英裏(300公裏)以外的自貢趕來的36歲中學物理老師吳廣磊(音)說:“我們看到災難的新聞後,決定要來幫助。”28歲的吳向平(音)是從北京一家廣告公司請假後加入賑災工作的,他說:“我們中國人越來越團結了。”“因為這次事件,國家的士氣也高漲了。”
國際輿論紛紛思考這種“井噴式”的熱忱,而一句“我們都是汶川人”,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麵揭示其中的奧秘,它道出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麵對天災時所形成的一種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共識。正是這種共識,讓中華民族曆盡磨難而更加堅強,讓無數中華兒女踴躍參與到抗震救災中來。而抗震救災過程中所展現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奇跡”同時也說明,這種通過廣泛社會共識所激發的公眾參與,其力量是多麼的珍貴、多麼的偉大!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
震後不足一月,胡錦濤總書記便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對口支援工作。隨即,《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正式頒布,明確要求19個省市以不低於1%的財力對口支援重災縣市3年。
一場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後重建戰役在川、陝、甘等約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拉開了帷幕。
汶川地震災區,大多處於交通不便的山區。加上地震的損毀,使得災後重建困難重重。但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強大精神力量,讓建設者們創造了奇跡。
半年後,當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奧斯汀·拉姆齊再一次來到北川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全世界都從這篇題為《從瓦礫中崛起》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國創造的奇跡:
半年前我來到這裏時,滿是瓦礫的街道上排放著從倒塌的建築物裏抬出來的屍體。數萬名無家可歸者擠在體育館裏,更有數百萬人棲身帳篷。紫坪壩水庫因大量泥石流傾瀉而覆蓋了一層令人惡心的漂浮物。
如今,水庫的水已經恢複了往日翠綠的顏色。即便是一些因泥石流而造成的溝壑也開始長出了綠草,顯示了大自然也在配合人類恢複家園的堅定努力。5·12四川大地震後展開的重建活動是中國最令人驚歎的行動之一:在今後3年裏,北京承諾支出約1500億美元用於重建,比美國用於“卡特裏娜”颶風災後重建的資金還多500億美元。到今年7月初,四川無家可歸的災民有四分之三搬進了預製板房,所有需要安置的災民被承諾在2010年前得到永久住房。
2008年10月8日,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向全世界發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音:“這場特大地震災害,既是人世間的一場重大磨難,也是前進中的一場重大考驗。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用堅定信念、堅強意誌、堅韌努力戰勝了磨難、經受住了考驗,向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災鬥爭重大勝利,展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偉大力量,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偉大力量,展現了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展現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進一步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將激勵災區人民排除萬難重建家園、創造美好生活,必將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