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政部的統計,到2011年底,中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145.7萬戶、2276.8萬人。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資金659.9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02.0億元,占總支出的76.1%。2011年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287.6元,比上年增長14.5%;全國城市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240.3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比上年提高27.1%。在城市“三無”救濟方麵,2011年城市“三無”救濟19.3萬人,比上年增長30.9%。
在此基礎上,2007年7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內容。
2007年底,全國農村低保製度基本建立,中國農村低保事業邁出關鍵性步伐。到2011年底,中國有農村低保對象2672.8萬戶、5305.7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7萬人,增長了1.8%。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農村低保資金667.7億元,比上年增長50.0%,其中中央補助資金502.6億元,占總支出的75.3%。2011年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143.2元,比上年提高26.2元,增長22.4%;全國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106.1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比上年提高43.4%。
中國的城鄉低保製度從無到有,從重點救助到全麵覆蓋,從形式單一到綜合救助,基本上實現了應保盡保,有力地保障了中國城鄉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基本生存需要,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使社會醫療保障製度開始麵臨考驗。醫療保障製度是涉及人群最廣、運行機製最複雜的一項社會保障製度,因此,以它為核心的醫療改革,至今仍然是很多國家麵臨的“世界級難題”。
中國醫療保障製度改革,主要針對的是傳統醫療保障製度社會化程度嚴重不足、國家財政和企業負擔過重的弊端,采取漸進改革的方式,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開,不斷擴大覆蓋麵,以確保改革順利、平穩進行,最小化地影響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進入新世紀後,國務院提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改革與醫療衛生體製和藥品生產流通體製改革同步進行,此項決策被稱為“三項改革”並舉,從而使相互聯係、彼此製約的醫改主要內容整體推進,彌補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中可能存在的疏漏。2002年,除西藏外,全國所有地級統籌地區全部啟動此項改革,參保人數共計9400萬。2003年4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麵。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企業的積極努力下,2003年參保人數突破1億。
此後,連續幾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下達了關於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混合所有製企業和非公所有製經濟組織從業人員、農民工等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意見,使那些最容易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忽略的人群,及時納入到醫療保障製度中來,保障他們應得的權益,也使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麵逐步擴展到所有應覆蓋的人群。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2003年6月起開始試點,首批全國確定304個試點縣,覆蓋農村人口9300餘萬人。為推動試點工作順利進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會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出指示。胡錦濤指出:“這是一件為民、便民、利民的大好事。望加強領導,完善試點,因地製宜,循序漸進,改善服務,造福農民。”
此後,試點地區逐年增加,2004年全國試點縣、市增加到333個,2005年做到每個地(市)至少有一個試點縣,全國試點縣達到641個,覆蓋人數達2.25億人,實際參加農民1.63億萬人,參合率達到72.6%。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入了全麵推廣階段。到年底,全國2448個縣(市、區)已基本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覆蓋7.3億農民,參合率達85.9%。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原初設計提前兩年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於2007年啟動;2008年擴大試點,到11月,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過億;2009年試點城市達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國全麵推開,逐步覆蓋了全體城鎮非從業居民。
截至2011年9月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為此,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文稱,中國全民基本醫保製度是“地球上覆蓋麵最廣的醫保項目”,“世界上沒有其他哪個國家能夠在5至6年裏達到這種成就”。
第六節 為了生命的質量
塑料袋,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易耗品,每人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購物袋。但是,塑料袋在為每個人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由於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成為“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
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旅遊區、江河中、公路和鐵路兩側,人們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廢棄塑料垃圾的視覺汙染。這些廢塑料散落在地麵上,或隨風掛在樹枝上飄揚、或漂浮在水麵,汙染環境、傳播疾病。除此之外,由於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壞,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這就意味著廢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汙染物永久存在並不斷累積。廢棄塑料垃圾在環境中的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麵:
影響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廢塑料製品混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漂浮在長江中的塑料製品給水源取用帶來很大困難,造成泵抽空和堵塞,給工業生產和水電站造成巨大損失。如葛洲壩水電站,每天因清理漂浮的塑料垃圾,停機損失發電20萬千瓦/時。如繼續讓塑料垃圾汙染水體,那對發電造成的損失,將不堪設想。
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拋棄在陸地上或水體中的廢塑料製品,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農村、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
廢塑料隨垃圾填埋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長期得不到恢複,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製品很難回收利用,如果將其填埋,200年的時間不降解,會導致大片土地被長期占用,加劇了土地資源的壓力。不僅我們這代要被垃圾包圍、也會使子孫後代失去生存的空間。
影響了垃圾的綜合利用。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要從垃圾中分揀出來廢塑料,這樣又增加了堆肥成本。汙染了的廢塑料因無法保證質量,其利用價值也很低。
隨意丟棄的塑料垃圾增加了環境衛生部門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塑料垃圾還很易攜帶細菌、傳播疾病等。
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從源頭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業生產耐用、易於回收的塑料購物袋,引導、鼓勵群眾合理使用塑料購物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於2007年12月31日發布了《關於限製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該通知被群眾稱為“限塑令”。
《通知》規定: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製度;加強對限產限售限用塑料購物袋的監督檢查;提高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大力營造限產限售限用塑料購物袋的良好氛圍;強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責任。
事實上對超薄塑料袋的限製,中國早在1999年就開始了,有北京、天津、江蘇、遼寧等十多個省市陸續“試水”。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大型超市、商家也自行推出塑料袋有償使用的規定。在有“香格裏拉”之稱的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從2001年起禁用塑料購物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禁用塑料購物袋的地區。
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為彰顯綠色奧運,北京市在奧運村中使用800多萬個綠色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包括40萬個黑色垃圾桶塑料袋、750萬個放在運動員房間內的白色塑料袋和20萬個醫用黃色塑料袋,都是使用可降解材料製成的。
但是“限塑令”效果的呈現,顯然需要一個過程,也存在執法上的多種難處。但要真正讓“限塑令”落到實處,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采取剛性的監管措施。一是要對購物袋的材質嚴格把關,一定要使用環保的、可循環利用的材料;二是對於目前因現實條件還無法完全以環保材質替代的地區,在盡量減少塑料袋使用的前提下,嚴格定價標準,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種經營機構進行抽查,完善相關獎懲機製,不可使“限塑令”淪為一紙空文。
正如商務部商業改革司副司長門曉偉所說,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是一場消費革命,目的是為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鼓勵使用竹籃子、布袋子等替代品,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環境。限製塑料購物袋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避免地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不便,但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造福子孫後代,作出一點犧牲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與塑料袋所造成的可視“白色汙染”相比,吸煙的危害則可以稱作是“無形殺手”。“飯後一根煙,賽似活神仙”,殊不知這句“老煙民”們口口相傳的“秘訣”,傷害了多少人的健康。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在“煙文化”的熏陶下,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煙”似乎成為具有男人魅力的象征之一。現代人類隨著工業文明的推動,物質文明在極大豐富的前提下,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女性對“吸煙”也趨之若鶩,人們仿佛在“煙氣”中尋找到了一絲解脫,當他們意識到其實“煙”的危害非常大的同時,也知道它正一步步的吞噬著我們的健康,但卻永遠擺脫不了它的誘惑。
如今,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吸煙者肺癌的發病率比普通人高20~25倍,且與吸煙的量和吸煙時間的長短正相關。香煙燃燒的煙霧中含有的化學物質超過上千種,其中已經確定的致癌物質有4-苯並芘、尼古丁、焦油等。此外,放射性元素釙-210、碳-14及砷、鎳等也都有致癌作用。通過降低焦油含量或加用過濾嘴使煙草中致癌成分發生改變,則肺癌的組織學類型也能發生改變,更證明吸煙與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當尼古丁被吸入人體內後,會對心髒與血管等組織產生不良作用,使交感神經因異常興奮,而引起血管收縮,心髒不得不加快作用,於是血壓也就升高。有學者做過這樣的報告,隻抽一兩根香煙,就會使血壓的指數發生變化,那麼要是一年中抽上好幾十包,這樣幾十年累積下來,必定會產生不良影響。
同時,研究還表明,每點燃一支香煙,將釋放4000種有毒有害物質,其中部分毒害成分將殘存於廢棄煙頭中,包括氨、醋酸、釙-210(Po-210)、醋酸纖維素以及塑料材料。盡管單個煙頭中的有害成分含量不高,但由於廢棄煙頭總量龐大,其對環境的危害不容忽視。此外,小小的煙頭往往會成為森林火災的罪魁禍首。煙頭雖小,威力甚大。隨意的一扔,有可能就是幾億的損失和無法挽回的環境代價。
正因為吸煙有著諸多危害,截至2006年10月,世界上已經有154個國家和地區頒布了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規定。其中愛爾蘭是世界上第一個立法規定無煙工作場所的國家。加拿大和美國也通過省或者州級立法措施實現無煙化。中國香港自2007年1月1日起,絕大部分工作場所和公眾場所的室內區域實施禁煙。
中國是世界知名的“煙草大王”,吸煙人數更是高居世界首位。2007年5月29日,衛生部發布了《2007年中國控製吸煙報告》,報告指出:
我國有5.4億人遭受被動吸煙之害,其中15歲以下兒童有1.8億,每年死於被動吸煙的人數超過10萬,而被動吸煙危害的知曉率卻隻有35%。二手煙既包括吸煙者吐出來的主流煙霧,也包括從紙煙、雪茄或煙鬥中直接冒出來的側流煙。二手煙中包含4000多種物質,其中包括40多種與癌症有關的有毒物質。在二手煙中,許多化合物在側流煙中的釋放率往往高於主流煙。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表明,吸煙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麵的,主要導致哮喘、肺炎、肺癌、高血壓、心髒病和生殖發育等。其中,二手煙對被動吸煙者的危害一點也不比主動吸煙者輕,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的危害尤其嚴重。調查顯示,在我國,被動吸煙的主要受害者是婦女和兒童,盡管她們自己並不吸煙,但經常在家庭、公共場所遭受他人的二手煙。除此之外,職場、會場等,也經常會成為二手煙泛濫的場所。身處這種場所的人,雖然沒有直接吸食香煙,可是若將二手煙吸入體內,仍能對身體造成危害,甚至比直接吸煙者受到的危害還要大。
為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倡社會公德,減少吸煙造成的危害,北京市在2008年3月24日召開的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北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範圍若幹規定》,決定於當年5月1日起,率先實行公共場所禁煙。
在這份《規定》中,詳細劃分了十大公共場所的禁煙範圍:
(一)醫療機構的室內區域;
(二)托兒所、幼兒園;
(三)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
(四)高等學校和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學區域;
(五)影劇院、音樂廳、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技館、檔案館、少年宮、紀念館等科教、文化、藝術場所;
(六)商業、金融業、郵政業和電信業的營業廳;
(七)公共汽車、出租車、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內及其售票廳、室內站台;
(八)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
(九)體育館、健身館;
(十)健身場,體育場的比賽區和座席區。
但是“禁煙令”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早在2008年1月份,人民網曾就“北京禁煙範圍將擴大”為題,發起了網絡調查,初期結果擁護者過半。不過,時隔幾月再次查看這個調查結果,卻發現有57.2%的被調查者“堅決反對”,理由是:餐廳、通道都不讓抽,何處吸煙?——這是一些煙民的“心聲”。“這個政策有它的道理,很多人不吸煙,討厭煙的味道等,這可以理解。但不能這麼一刀切的就禁煙了。有很多其他的處理方法,比如說全天限製時段等。要不然一開始恐怕難,什麼都得有一個過程。”調查中,一名老煙民如是說。
誠然,要做到全麵禁煙確實阻礙重重。但為了生命的質量,實行禁煙勢在必行。2011年5月,中國衛生部印發了修訂後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修訂後的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誌。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於行人必經的通道上。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國家控煙辦主任楊功煥已經勾勒出未來五年“全麵推行公共場所禁煙”的路線圖:在室內公共場所看不到有人吸煙、聞不到煙味;所有公共場所看不到和聽不到任何形式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讚助,不再有向青少年銷售香煙或由青少年銷售煙草製品的現象。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第21個“世界無煙日”所提出的口號那樣:“煙草致命如水火無情,控煙履約可挽救生命。”為了生命的質量,也為了你我的健康,全麵禁煙,請從今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