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國共產黨的綱領(3)(1 / 3)

1.經濟建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前提。物質財富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物質財富的相對寬裕則是小康社會的首要前提和基礎。中國現在仍屬於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還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國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鬥。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必須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製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係。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於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提出了如下戰略措施: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製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製保障、政策體係、激勵機製、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麵創新人才大量湧現。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係。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製機製。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製。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

(6)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健全現代市場體係。堅持和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製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製,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