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國共產黨的綱領(3)(2 / 3)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製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係。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係。深化預算製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製,加快形成統一規範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製,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製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製。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2.政治建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核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探索和深化政治製度和體製創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是從根本上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成功應對國際國內複雜形勢下的困難與挑戰的必然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製改革作為我國全麵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製度保障。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文化建設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並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如下措施: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製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係、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