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 大城市化與青年未來(2)(1 / 2)

改革開放以來,人的流動開始變成一個擋也擋不住的潮流。與此相適應的是,大量的鄉村環境隨著人口的遷移也迅速好轉。一二十年前光禿禿的山嶺現在很多變得鬱鬱蔥蔥。統計數據也能說明問題:

始於2007年結束於2009年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初步彙總發現,5年來的耕地麵積有了大幅增加。全國實際耕地麵積為20.26億畝,建設用地約為5.36億畝,較之2008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18.28億畝),耕地麵積多出近2億畝,建設用地多出4000萬畝左右。城市化進程使耕地增加而不是減少,這是常識。因為城市化使人均用地麵積大幅度減少,城市越大,人均用地麵積越少。

拚爹時代,自由的價值高於一切

沒錯,這是一個拚爹的時代,沒有個好爹似乎寸步難行。但同時也是個坑爹的時代,走不出爹的人最終不少要坑爹。

對於青年的未來,我們不必那麼悲觀。中國是個講人情講關係的關係社會,並不是今天才這樣。今天已經有大城市化、有局部的自由市場可以呼吸,以前的關係,比今天更加鐵桶一塊。比如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代,很苦,要想回城,必得賄賂村幹部。今天,你可拔腿就走,像徐誌摩一樣瀟灑,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到大城市尋找自己的天空。

我上大學那會兒,有兩個校友,比我早一兩屆畢業,大概是88、89年前後,一個男的叫羅玉川,據說父親是省部級幹部,牛得很,但他畢業後就是不願意聽從老爹的安排,非要去中央電視台,哪怕是一開始不拿工資試用也行。另一個是女的,叫朱紅,家裏關係也很過硬,也不願意聽從家裏的安排,而要赤手空拳自己打天下。找了幾十家單位都沒人要。那時候的本科生,可沒有像今天那麼多。當時很多媒體都有報道,轟動一時。這就叫做誌氣。當人類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後,自由的價值就會遠遠超過物質本身,成為人類的永恒追求,它有時甚至超過名望、地位等外在的東西,是人幸福感的最基本源泉。

人是要有點精神有點誌氣的。更要緊的是,打拚自己的人生比拚爹其實是一件更有智慧的事情。

關係網就像蜘蛛網,它的格局就那麼大。人一旦鑽進關係網中,互相牽扯,很多時候就很難掙脫出來,作繭自縛。而人生本來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拚爹有效但是有限,爹再有本事,也有他的一畝三分地,出了這一畝三分地,就不是他的地盤了。再說,爹是一張會過期的船票,政治權力也好,靠攀附得來的財富也好,往往都是暫時性的,一時威風凜凜,過時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說:“靠山山倒,靠樹樹倒,凡事靠自己最好。”《幽夢影》說:“今日少一攀附,他日少一掣肘。”

有人說得好:體製是逼仄的,但環境和心靈依舊是自由的。無論是來自豪門還是來自寒門,在心靈上都享有同等的自由,而這正是向命運突圍最有力的武器。

人的心靈應該像玫瑰和天空一樣開放。而拚爹造就的心靈恰恰有時是封閉的,為了小圈子小團體的利益,近親繁殖,導致“物種退化”。

拚爹的時代我們拚自由。權力、資源是可以壟斷的,但知識、自由和智慧永遠無法壟斷。人的一生,最大的借力是借勢,而不僅僅是借人。能夠判斷和把握曆史發展方向的人,才真正無敵。把有限時間和聰明才智用於羅織關係網,不如用來紮紮實實學習和工作。你隻要肯付出,肯努力,有見識的人、誌同道合的人終究會走到一起,形成真正“強強聯合”的市場力量。

21年前,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是逃跑似地離開北京的。我不喜歡北京的大且不方便。在大城市的時候向往中小城市,到了中小城市向往著鄉村。我向往的是寧靜詩意的小城,我甚至雄心勃勃地要回鄉村,為父老鄉親幹一番事業。然而現實擊碎了我的夢。地方財政為吃飯發愁,少一個是一個,巴不得大中專畢業生們都黃鶴一去不複還。

這樣就到了一個地級市。寧靜安詳的閩中小城,一晃就過了十年與世無爭、詩酒唱和的日子。直到換了一家單位,有了潛在的“同行競爭”,樹欲靜而風不止,你的到來,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釘子心中的假想敵,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也許,在過去若幹年裏,你的“不爭”,你的悠然自得,恰恰成全了你的“故莫能與之爭”。而一個人隻要用心,隻要專注於某件事,十年磨一劍,總不會是荒田遍野顆粒無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