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個行政對資源的控製力無遠弗屆的地方,如魚得水的便隻有兩種人:一是攀附權勢者,二是拉幫結派者。你不想攀附權勢,又不想拉幫結派,你隻想著要一個人的江湖,最好的辦法就是抽身便走。
人到中年才回到北京,方才知道什麼叫做海闊天空。一位在人大讀書的小老鄉說:在北京,什麼樣的想法都能找到知音!
大城市的魅力大抵都是如此。溪水都一往無前地奔向大海,原來大海有大海的無窮秘密。當你還是一滴水的時候,必須融入大海才不會使自己幹涸。自由的生活、一個人的江湖,隻有到大城市尋找,那裏邊,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比任何地方都要高。“大隱隱於市”,古今亦然。
越到中小城市,爹的作用越重要;越到大城市,個人奮鬥的價值越彰顯。有一段時間一股“大城市房價太高,導致白領紛紛逃離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的說法甚囂塵上。去年,更有一股所謂真正的逃離北上廣潮流。但是今年,媒體的輿論風向又大轉,標題紛紛又從“逃離北上廣”變成了“逃回北上廣”。似乎應驗了《圍城》裏的那句話:“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調查顯示,京、滬、深、廣等一線城市工作的職場人想逃離的首要原因是:房價太高,生活成本難以承受,這個比例達到61.7%。其次是工作壓力太大,生活節奏過快,比例將近五成。此外,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職場人認為一線城市生活環境惡劣、空氣汙染嚴重、交通擁擠令人難以忍受。
但調查還顯示,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奔向北上廣而不是逃離北上廣。2010年,智聯招聘根據簡曆庫數據,對過去3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所在地以及遷移狀況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數據顯示,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工作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座城市,比例分別為29.7%、14.9%、5.6%、3.9%。畢業3年後的工作地也基本集中在這四座城市,比例分別為30.4%、18.6%、5.0%和3.3%。
這個數據最能說明真實情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的比例高達54.1%,畢業三年後在這四大城市就業的更是高達57.3%,人們不是在逃離北上廣,而是在不斷奔向北上廣!
一線城市的高房價確實是很多職場人需要背負的經濟壓力;而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大城市的機會成本更低,競爭更自由、更公平,也是不爭的事實。
2010年5月29日,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先生在他的博客文章《正視“不公平的合理性”》一文中寫道:
在最近的一期“頭腦風暴”節目中,我作為現場嘉賓參與討論了“80後——幸福在哪裏?”主持人(零點調查公司董事長袁嶽先生)請現場觀眾們決策,在積累了一定財富後選擇在哪裏生活?投票結果是:大城市,77%;中小城鎮,17%;鄉村生活,6%。
對於多數人來說,大城市盡管有高房價、生活節奏快等這樣那樣的壓力,但通過個人奮鬥仍然有可能突破這些瓶頸;而到了小城市,可能麵臨的是權力和關係織成的天羅地網終身籠罩著你,不能自由地呼吸,甚至不能有足夠尊嚴地生活著。或者奴役別人,或者被別人奴役。
做理性的建設者還是感性的威脅者?
毫無疑問,我們中的絕大部分同學將來都會到一二線城市去工作和生活。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將來很多同學一開始都要麵臨著收入不高但房價很高的現實。在這種堅硬的現實麵前,我擔心一些同學會一葉障目,過於誇大房價的局部影響而看不到中國社會的全局,從而無意之中使自己站在了社會威脅者而不是建設者的行列中。
餘以為先生12月6日淩晨發表博文,認為中國最大的威脅來自年輕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