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艱辛探索為我們黨提供了寶貴財富,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起了不可磨滅的奠基作用。
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興的中國到底是繼續堅持"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錯誤路線,還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縛,走出一條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是擺在我們黨麵前十分緊迫的問題。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抉擇。這次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誌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正是在總結曆史教訓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全新的科學命題。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段名言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誌。中共十二大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隨之豐富發展。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發揮和發展了一係列科學理論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建議概括了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曆程,從12個方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作了概括。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麵論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了總結性概括。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報告以"南方談話"為指導,采取新的角度概括了新階段的新認識。報告第一次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同鄧小平的名字聯係在一起,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們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鬥,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曆史性的偉大變化;提出堅持"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報告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本質、發展動力、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部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九個方麵,概括和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了全麵的論述和相應的規定,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1997年2月25日江澤民在鄧小平追悼大會上致悼詞,從評價和讚頌鄧小平的偉大功勳的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論斷和概括。共分九個方麵: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改革是必由之路;開放是必要條件;人民民主專政是政治保證;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家的柱石;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用"一國兩製"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構建和平的國際環境,打開對外關係新局麵;關鍵在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式定名為"鄧小平理論"。十五大報告全麵論述了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曆史背景和科學體係,指出:鄧小平理論是"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