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 (1)(1 / 3)

黨的十七大在總結改革開放近30年曆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把黨在新時期以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中相繼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整合為一個統一整體,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以一係列新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在新中國成立後,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毛澤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曆史性課題展開理論上的思索和實踐上的嚐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立作了理論準備。

(一)率先提出"以蘇為鑒"的方針,強調建設社會主義要走自己的路,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前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如何搞社會主義,主要還是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照搬照抄蘇聯的建設模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蘇聯模式逐漸暴露出其缺點和弊端,毛澤東開始認識到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迫切性。

他明確指出:"最近蘇聯方麵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黨的八大前後的一年半時間裏,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毛澤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思考,他率先提出"以蘇為鑒"、不要機械照搬外國經驗的方針。他在《論十大關係》中明確指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要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毛澤東關於走自己的路,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提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曆史和邏輯起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根本經驗是,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根本觀點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思想路線基礎和精髓。

(二)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理論。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認為這對矛盾是基本適應前提下的不適應,可以經過改革使社會主義製度不斷完善。提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當時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明確提出了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根本任務。這些理論為形成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路線和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三)在對中國國情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路線,提出我國正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長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認識。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認為我國正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這一觀點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識是有啟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