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大難麵前的表現令世界動容。美國媒體載文指出:在這場舉國上下的民族行動中,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再鑄民族之魂。俄新社則讚譽:"一個能夠出動十萬救援人員的國家,一個企業和私人捐款達到數十億的國家,一個因爭相獻血、自願搶救傷員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國家,永遠不會被打垮。"
中國的透明度世界矚目
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政府準確、及時、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關注,傳達出對生命的關切。
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震情得到了公開報道。幾小時內,國家和地方數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最新震情統計數據,地震傷亡人數在互聯網上實時更新。相關地方政府迅速通過手機短信發出上百萬條安民信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受災地區政府的發布會天天舉行,將災情和救災的進展及時告知公眾。向所有外國記者開放災區以供采訪......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局麵,凝聚了力量。
在這場信息傳播中,新聞工作者刷新著中國傳媒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模式。電視、廣播、報紙、刊物、網絡、手機,所有的傳媒一起開動,全程進行"實況直播"。大幅照片,前沿報道,在線訪談,生死文字,全麵真實地傳達了最近的現場、最近的感動。新聞工作者成為又一支抗震救災先遣隊,開放、客觀的報道,在傳遞真相的同時,展現著一個文明社會的公信與責任。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鮮豔的五星紅旗,第一次為在自然災害中遇難的中國公民低垂。"國之興也,視民如傷"。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履行最莊嚴的承諾;一個把人的生命擺到最高位置的社會,刻下邁向現代文明的標記。當國旗緩緩垂下,人的尊嚴冉冉升起,一個國家的品格抬升到新的高度。
13億人一同低首,為大地震遇難同胞默哀。"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國加油!"......
14時31分,當3分鍾的默哀結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中,爆發出一聲聲呐喊。發自肺腑的呼喊,聲震長空......
孩子,孩子,孩子!成千上萬的災區孩子,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教育部門緊急應對,宣布受災嚴重的縣市區延期舉行高考;對考上大學的孤殘考生將免收學費,提供生活費補助;對沒能考上大學的孤殘學生,將實行免費就讀中等職業學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全國各地向災區的孩子,伸出了溫情的手--
5月18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中心敬老院改成的愛心學校,來自彭州、都江堰、綿竹等重災區的166名孩子在這裏複課。5月29日,來自重災區安縣的500多名小學生,乘專列前往雲南昆明,入讀當地9所辦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強的小學。在青島,借讀的60多名災區孩子,被學校當成了寶貝;在北京,對災區來的孩子減免學費、食宿費......
一頂頂帳篷、一間間活動板房,成了臨時教室。震後第6天,在災區的許多角落,又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6月1日,國際兒童節,災區的孩子說最想要的禮物是"快樂"。
特大地震災害,使4600多萬人受災,需要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達到1400多萬。"受災人數比北歐5個國家人口的總和還要多。"瑞典緊急事務救助署官員佩爾·約爾奈斯感慨地說:"中國此次賑災難度之大、需救濟人數之多,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
"要千方百計向災區運送食品、飲用水、藥品和帳篷、防寒衣被等救災物資,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幹淨水喝、有臨時住處。"--震後第一時間,胡錦濤總書記就對受災群眾的安置提出明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