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貿易組織第4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此舉標誌著中國長達15年“複關”和“入世”進程的結束,宣告了一個曆史性時刻的誕生。
世界貿易組織(即WTO)是戰後建立的第一個世界性貿易組織,也是當前世界多邊貿易體係的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它自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其前身是1948年正式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即GATT)。
中國是GATT的23個創始締約國之一。由於曆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沒有參加GATT的活動。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逐漸恢複同GATT的關係。1986年7月,中國政府正式向GATT提出恢複締約國地求全責備麵參與位的申請,並旋即開始全麵參與GATT。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翌年3月,GATT設立中國工作組。一開始,我國便確定了“複關”三原則,即:要求恢複締約國地位而非重新加入;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以關稅減讓為承諾條件,而非承擔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進口義務。此後中國政府多次闡明這一基本立場:第一,GATT/WTO是一個國際性組織,沒有中國的參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國要參加毫無疑問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參加;第三,中國的參加以權利與義務的平衡為原則。在“複關”及其後的“入世”談判中,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了這一原則。
中國通向“複關”和“入世”的征程崎嶇坎坷,前後共曆15個春秋,數度起落,幾經波折。總體上經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中國貿易體製的審議階段,從1986年開始一直持續至1992年。其間,GATT中國工作組共舉行10次會議,對中國的外貿體製、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服務貿易和外資管理等進行審議。由於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對外貿易國家壟斷,中國的外貿體製與關貿總協定的要求差距甚大。締約國要求中國盡快改革經貿體製,並以此為中心提出數以千計的口頭或書麵問題。其間,中國政府由經貿部組團,先後組織外交部、海關總署、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務院特區辦、國家外彙管理局、國家物價局、國家商檢局、國家統計局、國家體改委等部委參加GATT中國工作組會議,就中國經濟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關稅製度等專題進行口頭答疑。
1989年以後,國際風雲突變,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中國的“複關”遭遇不利的國際形勢和環境。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製裁,將“複關”當作對中國施壓、促變的一張王牌來打。一些西方國家也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產生疑慮,把1988年開始的“治理整頓”視為倒退。在此氣候下,中國的“複關”談判受阻,陷入停滯狀態,直至1991年11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訪華、中美雙方互作讓步達成協議(美國支持中國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中國同意台澎金馬地區以單獨關稅區加入關貿總協定)後才出現轉機。1992年2月,中國問題工作組第10次會議舉行,基本結束了對中國外貿製度的審議。鄧小平南巡談話以及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也給複關談判注入新的活力。同年10月,中國工作組第11次會議舉行,開始討論中國複關議定書的框架。至此,複關談判進入關鍵性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談判主要圍繞市場準入問題展開,是整個“複關”“入世”談判的核心階段,也是最困難的階段。談判主要解決開放市場的速度、範圍、條件等問題。1994年4月,中國簽署烏拉圭回合最後文件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同年11月,中國提出在年底完成複關的實質性談判,但在12月份GATT中國工作組第19次會議上,未能就中國成為世貿組織創始成員達成協議。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並在一年的過渡期後完全取代GATT。同年5月中斷了近5個月的中國複關談判在日內瓦恢複進行。7月11日,WTO破例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11月中國複關工作組更名為“入世”工作組,中國“複關”談判變成“入世”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