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1991年3月31日,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共和國境內的普利特維采湖畔,突然響起激烈的槍聲,克羅地亞共和國特種部隊與當地塞爾維亞族警察發生交火。從此,南斯拉夫失去了平靜。
6月25日,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電台、電視台同時宣布兩國脫離南斯拉夫。當晚,兩國分別舉行慶祝活動,歡呼獨立。南斯拉夫走上分裂和內戰之路。
南斯拉夫聯邦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火藥桶”之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宣布組成一個南部斯拉夫人的統一國家,即“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後改稱“南斯拉夫王國”。由於塞爾維亞統治者推行大民族主義政策,欺壓弱小民族,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尤其是克、塞兩族的矛盾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被德國和意大利瓜分,德國還扶植了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領導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後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和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
南斯拉夫聯邦共有24個民族,其中6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馬其頓和穆斯林)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0%。塞爾維亞族人口最多,但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占絕對多數。雖然6個共和國大體上是按民族劃分,民族混居現象仍然突出,如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約生活著20萬克族人,克羅地亞共和國境內生活著約60萬塞族人。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南斯拉夫國內共有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4種宗教信仰。
各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比較發達,而其他3個共和國則較為落後。這一切造成南斯拉夫民族關係十分複雜。
鐵托執政期間,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使南斯拉夫各族維持了40年的相安無事。鐵托本人為克羅地亞族,他對塞爾維亞族的大民族主義始終保持警惕,將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部分領土劃歸克羅地亞,擴大塞爾維亞境內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的權力,使塞族人極為不滿。
在聯邦體製上,聯邦主席由6個共和國和2個自治省推舉各自的代表,輪流擔任。聯邦重大事務必須由各共和國協商一致才能作出決議。各共和國擁有否決權,隻要某一個共和國不同意,就不能作出任何決議。各共和國常常從本民族的利益出發,在許多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各共和國也就各自為政,這樣反而助長了地方民族主義勢力。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潛在的民族矛盾逐漸表麵化。1989年隨著東歐各國的劇變,南斯拉夫走上了分裂道路。
1990年1月,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召開第14次代表大會,各共和國代表對黨和國家的前途提出不同看法,爭論激烈。斯洛文尼亞代表中途宣布退出大會,隨後又宣布斯洛文尼亞共產黨脫離南共聯盟獨立。此後,各共和國共產黨紛紛改名為“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南斯拉夫共產黨瓦解了。
同年,6個共和國相繼舉行多黨製選舉,結果除塞爾維亞和黑山為社會黨贏得大選外,其餘4個共和國均為反對黨獲勝。
斯洛文尼亞1990年4月舉行大選後,新政府提出將南斯拉夫聯邦建成鬆散的主權國家聯合體,議會還通過決議,刪除國名中的“社會主義”。12月舉行全民公決,86%的投票人同意斯洛文尼亞獨立。
克羅地亞1990年5月大選後,恢複二戰時期的“克羅地亞獨立國”國旗和國徽。同年年底,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克羅地亞是主權國家,有權決定是否從南斯拉夫分離出去。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舉行全民公決,94%的投票人主張獨立。5月29日,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宣布克羅地亞不再屬於南斯拉夫聯邦。同時,克羅地亞建立了自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