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戰略總結(1 / 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麵對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的加快,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時,也突出強調: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是可以實現的,但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這一科學判斷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外交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21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對我國的外交戰略和外交政策作了全麵闡述,進一步指出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標誌著以“和平發展”戰略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日趨完善。

一、新的外交理念

在一國的外交中,外交理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到外交政策的製定。縱觀新中國的外交,在60年裏,中國外交戰略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過去強調“一邊倒”和“反帝反修”為主要內容的“鬥爭觀”,逐漸轉變為當今主張的“國際合作”。中國外交戰略理念的轉變不僅是為了順應當前和平、發展、合作時代潮流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實現我國和平發展與構建和諧世界的需要。如今,中國倡導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觀推動了以國際合作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民主化,開創了以多邊合作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外交新局麵。

經過改革開放30餘年的飛速發展,中國逐步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國民生產總值和綜合國力居於世界前列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中國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必然使我們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在安全問題上,我們應始終維護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在政治問題上,我們應該努力消除國際上“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和恐懼;在國際問題上,中國需要和國際社會一起麵對我們共同的問題,如恐怖主義、環境保護、國際犯罪和流行病等問題的挑戰。今天的中國,已經由一個獨善其身的發展中國家變成一個具有全球利益、兼濟天下的世界大國。國家身份的變化決定了觀念的變化,我們已經意識到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逐漸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有所作為”,就是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基於此,中國在外交理念上先後提出了“和平發展”和“和諧世界”的外交戰略。

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國際關係中應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的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嗬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中國黨和政府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進入新世紀以來,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各國相互依存度明顯加深,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和文明多樣性繼續發展。全球性問題日益凸現,各國加強協調與合作勢在必行。另外,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單邊主義繼續作祟,國際關係民主化遠未實現。局部衝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世界和平與發展麵臨諸多難題和挑戰。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強烈心願。正是在這一曆史和國際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倡導:為了人類的美好未來,各國人民應攜手努力,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二、新的外交布局

隨著中國的日漸崛起,中國外交布局也日益呈現出全方位和均衡化的特質。

第一,大國是關鍵。中國始終把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作為外交的重點,特別是中美關係。近年來,中國積極發展大國關係,大國關係基本保持平穩。中美關係在穩定中進一步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加強,中國和歐盟的關係也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印關係又進一步發展,中日關係打破僵局。同時,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來源。這不僅直接增強了中國的硬實力,也間接增強了中國的軟實力,使中國在大國關係中的影響力相應上升。中國在國際政治中倡導多邊磋商,謀求互利合作,影響力還在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