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邊是首要。中國十分重視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遠親不如近鄰”,周邊外交在我國外交全局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與周邊鄰國關係搞好了,有利於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開創必要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更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利於我們站穩腳跟,運籌外交全局,開展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世紀以來,中國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十七大更深入地提出加強“務實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的外交戰略,把周邊外交提升到一個整體的新高度。近年來,中國以和平發展為前提,以經濟合作為主題,兼顧政治、軍事、文化、環境等多種務實合作,營造安全可靠、經濟繁榮、長期穩定的周邊和平環境,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奉行睦鄰、親鄰、富鄰的政策。在中國的努力下,近幾年中國的周邊外交取得了累累碩果,周邊環境日益改善,開放、健康和互利的合作局麵正在中國周邊形成。
第三,發展中國家是基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鞏固和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是我國外交工作的基石。胡錦濤總書記曾就構築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提出“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經濟上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文化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安全上平等互信、對話合作”的四大原則。中國同亞、非、拉美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也得到了深入發展。在積極發展與各類國家關係的同時,中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重視發展多邊外交,努力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
中國積極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積極推動通過多邊合作解決地區衝突和發展問題。如中國在處理國際熱點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在“朝核”、“伊核”、中東等重大國際問題上一貫持勸解和促談的立場;中國不斷加強與各種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包容。中國政府更加注重在應對和解決國際爭端或危機的過程中提升中國形象和影響力,既強調雙邊的溝通和協調,也注重多邊的合作與磋商;不是消極的促談者,而是積極的斡旋者;不滿足危機的簡單控製,而是推動問題的最終解決。中國外交因此而贏得了廣泛好評。
三、新的外交策略
在外交策略上,我們堅持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量力而行,把發揮中國獨特作用的重心,放在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上,放在通過合作共贏,增強自身實力上,放在減少和化解前進阻力上。在直接涉及我國國家主權、安全和重大經濟利益等問題上,我們不能碌碌無為。關鍵是要區分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及一般利益,分清輕重緩急,要善於把握形勢和利用機遇,順勢而為,這樣才能在韜光養晦的基礎上有所作為。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長期的戰略方針,我們應在外交關係中長期堅持。
在近年來的外交實踐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正逐步演變,更加強調在“有所作為”的前提下“韜光養晦”。具體表現為在事關重大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主動出擊並力爭主導局勢,但在具體過程中則強調講究策略、把握時機、拿捏分寸。在“有所作為”中注意“韜光養晦”,體現了中國外交的靈活自信。近年來,中國外交的許多成績正是在積極主動的作為和新的探索中取得的。如進一步擴大和加強“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積極建立中國—東盟對話關係;定期舉辦中非合作論壇;拓展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渠道;加速中日關係解凍;推動六方會談的艱難突破等,無不是“有所作為”的結果。正是因為中國的“有所作為”,中國的外交空間才得以擴大,國際地位和實力才得以提升和增強。
總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基於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繼承了我們黨幾代領導人的外交戰略理論的基礎上,和平發展道路的思想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