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世界主題的轉變與鄧小平的外交思想(1 / 2)

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正確分析時代主題,並以此作為根據確定我國的對外政策,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也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主題就是時代特征,隻有正確地分析世界形勢,才能把握曆史發展趨勢,確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形勢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當時,列寧對世界形勢的分析是: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戰爭將導致革命。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湧,證明了列寧的分析是正確的。

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蘇軍從防禦轉向反攻,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召開了一係列會議,此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兩極格局。1943年11月至12月德黑蘭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以後,雅爾塔體係逐漸形成。1946年,丘吉爾宣布:鐵幕已經降下,冷戰已經開始。1949年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成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公約組織。實際上,標誌著以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形成、兩極格局逐漸形成。1991年,東歐劇變、兩極格局被打破之後,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

麵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格局的巨變、世界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革命的現實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係列新矛盾、新問題,鄧小平不失時機地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這一論斷精辟地概括並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特征,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是新時期黨對國際形勢認識的最重要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問題的論識與國際戰略成熟化的標誌,是中國國際戰略與外交政策的一次理論飛躍。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是我們對時代特征的基本概括。和平問題主要是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問題,也包括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製止局部戰爭的問題。發展問題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問題,是謀求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緊密關聯的。發展依賴於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平需要以經濟與社會的充分發展作為堅實的基礎。和平是發展的條件,發展是和平的基礎和主要內容。當然,鄧小平也充分認識到:“這兩大問題一個也沒解決。”

二、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內容

(1)發展總趨勢:和平與發展。

(2)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的國際新秩序。

(4)堅持同各主要國家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反對製裁。

(5)中國永遠不稱霸,也永遠不當頭。

(6)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的國家搞好關係。

(7)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要根據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四項原則處理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關係。

三、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綱領和基本原則

(一)基本綱領

1.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在新的曆史時期,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綱領,是出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雖然戰爭的危險減少,世界出現了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仍未消除;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局部戰爭和衝突接連不斷。這些因素都阻礙著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中國麵臨著發展和擺脫落後的任務,既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也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要發展,必須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同時,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應該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麵作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