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毛澤東的國際戰略思想與外交方針(2 / 2)

後來,是人們通常說的“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使事情有了轉機。事情經過是這樣的:1971年,曾經獲得第26、27、28三屆世乒賽的單打冠軍莊則棟,率領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出席第31屆世乒賽(第29、30兩屆因“文革”而沒出席)。代表團出發前,周總理給了他們一個任務:為加強與各國乒乓球隊的交流,賽後要邀請幾個國家的代表團來中國訪問。聽到中國隊邀請南斯拉夫訪華的消息後,美乒協主席斯庭霍文碰到中國代表團領隊宋中時,忙問他還準備邀請哪些隊訪問中國,並說:如果有機會,美國隊可以到中國參加比賽。宋中當即將該消息發回國內。據有關人員回憶,毛澤東在吃了安眠藥躺下以後,又起床親自安排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事宜。周恩來還接見了美、加、匈等到訪代表團。

第四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戰略又有了新的轉變:一是更加鮮明地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二是在國際關係上不再以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來決定國家關係的親疏;三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又埋頭苦幹,發展自己的戰略,具體是不當頭(輸出革命)、不砍旗、不樹敵;四是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同時,積極對外開放;五是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應對中國“威脅”論,適時地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平發展與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

三、兩個中間地帶理論和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毛澤東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奠定了我國的外交格局,對於打破美蘇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兩個中間地帶”理論

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毛澤東提出了存在“兩個中間地帶”的思想,即“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個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個中間地帶,日本也屬於第二個中間地帶”,這兩個中間地帶“都反對美國的控製,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製的問題”。以此為依據,毛澤東得出了“世界性的戰爭有可能避免”的論斷。兩個中間地帶是說:美國與中國之間有兩個中間地帶,一個是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一個是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這樣就有了非常好的緩衝地帶,可以很好地為我所用。

(二)“三個世界”劃分理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政治力量進一步分化改組,亞非拉許多民族紛紛獨立建國,並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有所增強;社會主義陣營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而不複存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發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衝突,矛盾重重。毛澤東敏銳地注意到這一變化,對世界格局作出了新的判斷,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思想。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同年4月,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中,向世界全麵闡述了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受到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支持。

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主張以經濟為基礎劃分世界政治格局,改變了傳統的以意識形態為標準劃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不僅為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促進了中國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團結與合作,而且使世界反殖民主義、反霸權主義的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大和鞏固,對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以美國、蘇聯為第一世界,由於其實力無人可敵,又稱超級大國;第三世界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處於二者之間的是第二世界,指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過這樣的劃分,我們的外交政策就非常明朗了,即廣泛地團結第三世界的國家和人民,與第二世界也搞好關係、和平共處,共同反對美國及蘇聯兩個大國的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