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外交思想(2 / 2)

1920年,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草擬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提出了“兩個聯盟”的思想,這個文件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裏,首先要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不僅要與農民結成同盟,而且要與資產階級民主派聯合,並在聯合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包括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獨立。這不僅是無產階級政黨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外交戰略的轉變。據此,列寧在馬克思“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基礎上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和一切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

1921年,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我們暗下決心,我們既已著手進行和平建設,就要用一切力量不間斷地把它進行下去。”“在國際關係中已經形成某種均勢,這種均勢雖然極不穩定,但終究是一種均勢。”據此,列寧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戰爭會給工農帶來空前的浩劫。因此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慎之又慎。我們可以作最大的讓步和犧牲,隻要能保住我們用高昂的代價換來的和平。”1922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告時,更加堅定地指出:“要知道,資本主義列強近年來最迫切、最實際和表現得最突出的利益,是要求發展、調整和擴大對俄國的貿易。既然存在這種利益,那麼,盡管會有辯論、會有爭執、分歧各方會有不同的組合——甚至很可能鬧到決裂的地步,但這個基本的經濟需要最終還是會發生作用的……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說,蘇維埃共和國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正常貿易往來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事實上,列寧已經根據曆史進程的實際情況,放棄了簡單地將十月革命看成是即將開始的世界革命的序幕,將蘇俄僅僅看成是世界革命大軍對資本主義發動總進攻的橋頭堡的思想,而轉變為在蘇俄將與資本主義世界長期和平共處的前提下,以培育蘇俄的綜合國力為中心任務,力爭蘇俄較順利、較迅速地發展以改變世界範圍內兩種社會製度力量對比的戰略思想。

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為蘇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根據這一思想,1921年,蘇俄首先同英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建立了通商關係。從1921年5月到1922年初,蘇俄又先後同德國、意大利、挪威、希臘、奧地利、瑞典等國簽訂了貿易協定。蘇俄以貿易為突破口,促進了政治關係的事實化。1924年,英國率先宣布承認蘇聯,與此同時,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同蘇聯建立外交關係的“建交熱”。到1924年,除美國外,主要資本主義大國都承認了蘇聯。蘇聯完全結束了十月革命勝利後頭幾年的孤立狀態,贏得了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周邊鄰國較長時間“和平共處”的有利局麵。至此,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局麵形成。

我們不難發現,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共和國剛誕生時,處於帝國主義的汪洋大海之中,隨時有被帝國主義的洶湧波濤吞噬的危險,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利用當時國際上存在的各種矛盾,一步步地衝破了帝國主義的包圍,並逐漸與一切國家建立和平共處的外交關係,為自身的建設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為歐洲及世界的戰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