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外交思想(1 / 2)

馬克思恩格斯堅信:社會主義事業不僅是國際性事業,也是解放全人類的事業;無產階級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類。他們早就認識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所以,“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因此,“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了……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所以,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社會主義的勝利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關係的舊模式。伴隨著社會主義的勝利,將不再是新的大國、強國對其他國家、民族的威脅、侵略、征服和奴役,而是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發展、互惠、互利。即使是在自己掌握政權之前,無產階級也應該“努力做到使私人關係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

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表明,同那個經濟貧困和政治昏聵的舊社會相對立,正在誕生一個新社會,而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直到晚年,恩格斯在預測德、俄、法很可能爆發的戰爭時,還強調國際社會主義者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和平。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主張任何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相互尊重,不對他國的事務說三道四、指手畫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上述觀點實際上是對近代國際關係中司空見慣的大國、強國幹涉弱小國家內政做法的有力回應,表達了革命導師消滅舊的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建立新的體現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的良好願望。

1915年8月,列寧根據新的世界形勢,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上述思想,列寧提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這個國家內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就會起來反對其餘的資本主義的世界……必要時甚至用武力去反對剝削階級及其國家。”1917年,列寧提出了和平外交政策。但當時列寧多次強調西方爆發革命以便支持俄國一國的革命。所以,蘇維埃國家成立之初,列寧並沒有捍衛“和平共處”政策。另外,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極端仇視社會主義製度的存在。但是它們在經曆三次武裝幹涉的較量後,不得不承認它客觀存在的事實。經過三年國內戰爭後,列寧也認識到國際關係出現了“一種均勢”,這樣又逐步地提出了“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也就是說,由於蘇俄軍事上、政治上的勝利和政權的鞏固,國際關係上出現了“一種均勢”,這種“均勢”局麵要求蘇維埃國家在外交上采取更加現實的政治、經濟戰略和策略。為此,列寧認為,蘇維埃俄國應該采取“和平共處”的策略。1919年12月,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列寧指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希望同各國人民和平共處,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來進行國內建設,以便能在蘇維埃製度的基礎上搞好生產、運輸和社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