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保持先進性是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1 / 3)

胡錦濤總書記曾經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指出:“8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的先進性,總是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毛澤東同誌、鄧小平同誌和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一脈相承,為我們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南。”確實,四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是黨保持先進性的寶貴財富,值得總結。

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毛澤東說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誌之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人奉行的最高準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腳點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這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與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也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準。黨在80多年的奮鬥曆程中,為實現國家獨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是黨的“先進性”的表現。隻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就能堅持黨的先進性。

二、堅持共產黨人的理想

理想信念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力量源泉,是共產黨員之所以成為共產黨員的思想基礎。“堅持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要堅持理想信念”,其次才能做到“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這兩個層次是互相聯係,密不可分的。全黨同誌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僅在理想信念問題上作過大量的闡述,他們自己在這方麵的堅定執著亦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三、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思想建設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前提,是黨的組織建設的思想基礎,同黨的作風建設更是密不可分。因為,黨的先進性必須具體地落實到共產黨員和各個黨組織的思想和工作實踐中去。而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來說,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是人的大腦中固有的,隻能來源於社會實踐,來自於對黨的理想、理論、綱領、宗旨的認同,也就是說,要接受黨的世界觀、價值觀。所以,加強思想建設是使黨員能夠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鬥的重要任務。隻有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轉化為全體黨員的實際行動,黨才能永遠保持先進性。

四、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黨的理論創新引領各方麵創新”;要“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進一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所以,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加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論斷,給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出了新任務,一部馬克思主義史就是一部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發展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五、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黨員是構成黨的組織的細胞。因此,階級的先進性與黨的先進性要靠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這種體現具體表現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上。這種先鋒模範作用說明黨的先進性與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高度一致的。黨的先進性要求黨員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者,走在群眾的前列。如果離開了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黨的先進性就無從談起,先鋒隊的作用就不能發揮。黨員要用自己的先進行為去實踐自己信仰的先進思想與先進理論。這種實踐,要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落實到社會行為中去,要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社會建設中充分發揮出來。“平時看得出,關鍵時刻站得出”,是人民群眾對黨員的基本要求。所以,先鋒模範作用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要求。革命戰爭年代有一句話: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做成的。這個“特殊”,就是指他的理想、信念、覺悟、黨性、靈魂,等等。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出來了,先進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曾專門講了共產黨員的模範作用問題,他要求共產黨員應該成為英勇作戰的模範、政治工作的模範、團結統一的模範;應該成為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範;應該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鄧小平也說過: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從分析實際情況出發,發揚革命精神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發揚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揚這些精神。如果一個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就絕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鄧小平所說的這些精神就是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體現,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概括。

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政治報告都曾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問題作了專門的闡述,要求“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出來”。江澤民曾經要求領導幹部經常對自己進行“三問”:“入黨為什麼,參加工作幹什麼,身後留下什麼”,就是要黨員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這一“作用”是否能夠發揮得好,關係到黨的形象,隻有廣大黨員具備先進性,整個黨的先進性才會有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堅強的組織保證,才能發揮好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六、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奮發圖強、不畏艱辛的革命鬥誌和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進京趕考”之前,毛澤東在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述: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毛澤東還說: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它集中反映了共產黨人對待黨的事業、對待困難、對待物質生活的根本態度。1991年9月,江澤民在西柏坡發表了保持艱苦奮鬥優良作風的重要講話,將艱苦奮鬥稱之為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保持艱苦奮鬥優良作風,是因為我們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進行革命和建設,我們所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所麵對的敵人極其凶惡強大,我們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與敵人拚搏的,那種“小米加步槍”的史詩般的戰鬥,就是依靠艱苦奮鬥而取得勝利的。我們從事的社會主義建設家底極為薄弱,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很難想象如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並繼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麵。

鄧小平早就告誡: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於克服腐敗現象。所以,要把艱苦奮鬥作為一種精神是永恒的,然而,艱苦奮鬥的內容卻是相對變化的,它隨著黨的任務、環境的變化而有著不同的要求和表現。

七、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但是,對黨內民主本身的探索來說,已經有80多年的曆程了,其理論與實踐的淵源很長,今天,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製度規範上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黨的四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懈探求的結果。

(一)黨內民主建設理論發展的曆史回顧

黨內民主建設的理論,按照其發展的推進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1.從民主集中製的確立到黨內民主的提出

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討論和通過了依據中共五大精神所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議案》,在“黨的建設”一章中第一次規定:“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製”;“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在一定區域內建立這一區域內黨的最高機關,管理這一區域內黨的部分組織。黨部之執行機關概以黨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上級機關批準為原則;但特殊情形之下,上級機關得指定之。”從此,民主集中製作為黨的根本組織製度確立了。抗日戰爭前後,通過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總結,結合黨的政治路線建設,又提出了黨內民主建設的任務。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提出了“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戰”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毛澤東在會議所作的結論即《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中專門設置了“民主問題”和“黨內民主問題”各一節,在“民主問題”中說:“對於抗日任務,民主也是新階段中最本質的東西,為民主即是為抗日。”在“黨內民主問題”一節中說:“要達到這種目的,黨內的民主是必要的。要黨有力量,依靠實行黨的民主集中製去發動全黨的積極性。在反動和內戰時期,集中製表現得多一些。在新時期,集中製應該密切聯係於民主製。用民主製的實行,發揮全黨的積極性。”“用民主製的實行,發揮全黨的積極性”,就是黨內民主和這種民主製的作用。同時,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在那個時候,黨的建設就是圍繞黨的基本路線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