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又要腳踏實地工作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礎和基石。但是,鄧小平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他說:“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曆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鬥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廣大的人民群眾,叫做萬眾一心。”“在不同曆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鬥綱領”,這種認識,將遠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其本身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上的。
怎樣去麵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在慶祝建黨80周年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對黨的最高綱領要實現的目標作了如下描述: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與傳統的共產主義藍圖相比較這個描述更加簡約,為什麼?講話中說:對遙遠的未來不可能也不必要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未來的事情總應該由未來的實踐來回答,人的認識是受時代限製的。講話還指出: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膚淺的,因為,在這方麵我們是有深刻的經驗教訓的。例如,在“大躍進”的年代就曾宣布,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提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蘇聯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他們曾經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會主義,三年後又提出“向共產主義前進”的口號,赫魯曉夫上台後,提出要用20年時間在蘇聯建成共產主義,雖然勃列日涅夫從赫魯曉夫的立場後退了一些,但仍提出蘇聯進入了“發達社會主義”社會。
正確的態度是,在如何認識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們既要充分認識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也要看到它的基本矛盾沒有變,因而滅亡的趨勢就沒有變,因此,從社會主義的巨大生命力和偉大成就中更加堅定起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同時,也要認識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七一”講話中就引用了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過的一段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就是“兩個決不會”與“兩個必然”的辯證關係。動搖了“兩個必然”,就會喪失根本,迷失方向;忽略了“兩個決不會”,就會脫離實際,急躁冒進。“七一”講話在這個問題上保持了高度的清醒,講話中明確提出:“全黨同誌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也就是說,隻有腳踏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隻有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保持正確的方向。離開基本綱領,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講共產主義,就容易陷入空談。
這些思想載入了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新黨章在總綱中增加了一個第三段:“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他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個表述反映在黨的政治綱領中,決定了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辯證統一論者。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了這兩者的統一,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鬥目標、根據實際製定和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同時又為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斷朝著實現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和最終目標勝利前進指明了現實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