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政策(1 / 3)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主要特點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民族問題的實際密切結合的產物,是在處理中國民族問題的實踐中積累和提煉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有中國特色。

2005年,黨中央結合實踐的發展,從12個方麵對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作了新的總結和概括:民族是在一定的曆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和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麵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曆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本質特征,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是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這12條基本理論和政策,涵蓋了當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各個方麵。歸結起來,比較集中和係統地回答了什麼是民族和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這12條基本理論和政策,凝聚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的經驗和智慧,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貢獻。現將其特點分述如下:

(一)民族政策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

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這是製定包括民族政策在內的黨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的基本原則。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的正確製定和實施,關鍵在於是否堅持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例如,關於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五性”論的提出,就體現了黨對民族與民族問題等基本概念的深化認識。2005年中央“十二條”認為:“在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複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這一概括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民族問題的新判斷,在揭示出民族問題複雜性的基礎上,對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處理民族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個認識告訴我們,任何民族社會都存在一定的民族問題,在處理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時,必須著眼於全局,做艱苦的社會調查工作,既要看到曆史背景,又要看到現實背景,還要考慮國際社會背景,努力找出症結所在,謹慎采取行動,探索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和具體方略。

(二)民族政策的連續性與發展性相結合

從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製定的曆史看,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發展性。黨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內容是一貫的,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臨的民族問題有不同的內容。黨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提出和解決各個時期的民族問題方麵的任務和政策。隨著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舊的民族問題解決了,新的民族問題又產生了,需要不斷加以解決。這就要求具體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規措施,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與時俱進。江澤民曾經在1992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隻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問題存在。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也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麵的關係。”這裏總結的“兩個包括”,即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也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麵的關係”,就是基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民族問題的深刻理解,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特點的新闡述。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時代所闡述的民族問題,往往出現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中,因此,民族關係常常具有壓迫與反壓迫的對抗性。而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幾十年,民族關係的本質特征卻是平等、團結、互助與和諧。但由於民族間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麵的差異和差距,社會主義時期,民族之間的關係仍有著相當的敏感性,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這就是特點,是不同。這些認識充分說明:民族的自身發展既是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又是民族問題變化的動因,也是民族問題解決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