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掌握一些老年保健護理方法(六)(2 / 3)

(2)耳道

老年人的外耳道比中年人略寬,耳道內的細毛變硬並且生長茂密。外耳道的神經末梢隨年齡的增長日趨萎縮而導致感音遲鈍。因此,當出現耵聹栓塞及耵聹異位嵌頓時老人幾乎沒有感覺,這也是老年人出現聽力暫時下降的原因。

(3)鼓膜

正常的鼓膜為珍珠色、透明、有光澤,各鼓膜能隨聲波而同步振動,同起同止,餘振甚少,因此能將聲波不失真地傳向內耳。隨著年齡的增長,鼓膜逐漸混濁,增厚,變為乳白色,鼓膜的周邊有白色環狀帶,嚴重時鼓膜可出現鈣化或成為鈣斑,如果鼓膜周邊形成鈣化灶,使鼓膜的活動度受到限製,可導致聽力下降。

(4)內耳血管及神經

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內耳血管的管壁也在逐漸地增厚,管腔不斷地縮小,使血管的收縮與舒張的彈性功能逐漸減弱,從而導致內耳的供血發生障礙。如果內耳缺血、乏氧,勢必影響內耳的功能而致聽力發生障礙。與此同時,內耳的聽神經末梢感受器,即位於耳蝸底部的神經細胞的數目也在不斷地減少,且形狀變小。再加上大腦中樞神經及聽神經也發生退行性改變,這些都將引起老年人的聽力下降,甚至導致耳聾。

2.耳聾及其誘發因素

人們的聽力在20歲前後最為靈敏,其後隨年齡的增加而聽力逐漸減退。老年性耳聾的特點是雙耳對稱性聽力下降,高音調聽力比低音調聽力損失要早,往往經過數年乃至十幾年,呈進行性、緩慢發展的趨勢。因此,老年人雖然聽力下降,但自己卻少有察覺。有時隻是在精神疲倦、勞累後出現聽力障礙。因為首先是高音調頻的感受器發生萎縮及變性,所以在聽閾曲線表上表現為高頻率下降,而語音頻率很少受損,故與他人對話流利自如。

老年性耳聾常見的誘發因素為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性因素,以及過量地嗜煙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1)動脈硬化

有些專家把老年性耳聾稱為動脈硬化性耳聾。一般來說,老年性耳聾開始的年齡在50~60歲,60~70歲加重,發展過程呈逐漸進行性,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聽動脈硬化,導致內耳缺血、乏氧、營養障礙,而致內耳感受器變性或壞死。

(2)代謝障礙

由於機體能量代謝障礙或紊亂,不能充分地供給聽神經及器官所需要的能量,而致感音器官逐漸萎縮,出現聽力障礙。

(3)衰老

如前所述,由於老年人全身組織趨於老化,內耳和聽神經也出現了退行性改變。首先對高音調聽力減弱,而且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加重,最終導致耳聾。

(4)吸煙

近年來,科研人員對吸煙的人與不吸煙的人的聽力進行比較,實驗結果表明,吸煙的人聽力下降的時間及程度明顯高於不吸煙的人。這項研究再次證明,煙葉中的某些成分能夠加速動脈硬化,並且作用於神經係統的部分神經導致其變性,從而出現血管痙攣、內耳供血減少,最終產生耳鳴和耳聾。

(5)噪聲

除了病理、生理及老化的影響外,如果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噪聲的環境中,亦可出現聽力損失,其聽閾曲線上升,近似老年性耳聾。而老年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將會加重耳聾。

3.老人聽力障礙的程度

對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如果沒有其他致聾因素,例如,應用耳毒性抗生素(如鏈黴素等)及其他耳毒性藥物,先天性遺傳因素,強烈的噪聲環境影響,突發性耳聾以及其他感音性耳聾等,則應考慮為老年性耳聾。其特點為病變在耳蝸或中樞神經係統,首先表現為純音高頻率下降,耳聾為雙側對稱性,使用助聽器可以增進聽力。通過臨床觀察還發現,老年性耳聾者,聽力的方向感特別差,有時還出現意會困難,即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但不能領會對方說話的內容,這也與老人整個大腦的功能衰退有關。

因此,首先應該評估老年人聽力障礙的程度,以決定采取哪些康複護理的措施。

(1)輕度聽力障礙

聽話困難,特別是耳語,但對較大的聲音能夠聽到。

(2)中度聽力障礙

在較吵鬧的環境中對聽小聲,甚至聽一般談話聲均感到困難,不能進行正常語言頻率的交流。

(3)稍重度聽力障礙

表現為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困難,但可將嗓音稍微提高,並配合唇讀,就可以聽到,並能夠很好地理解。

(4)重度聽力障礙

在安靜環境中聽不到正常談話聲,如果不配合唇讀,即使大聲講話也很難聽到或理解。

(5)極度聽力障礙

完全聽不到正常對話,聲音很大時才能聽到,但往往不能理解,即使配合唇讀也難對話。

其次,評估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能否使用助聽器;評估老人聽力下降的病因及聽力下降的原因;老人有無耳鳴,其伴隨程度及緩解辦法;評估老人耳部患病的既往史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等。

4.老年性耳聾的保健護理

(1)老人的心理特點

聽力障礙的老人常表現出各種異常的情緒。例如,當老人無法聽到他人的交談時,會懷疑周圍的人正議論自己,或責怪他人為何批評自己,當多次試圖了解他人談話的內容,當嚐試失敗後,老人會生氣、憤怒、失去耐性,並且有挫敗感;當老人誤解他人的意思後,也會覺得困惑不已或做出不適應的反應,由於收聽危險警報(如行路時的汽車鳴笛等)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受限,老人沒有安全感;由於認為自己聽力障礙而逃避社會場合,以免自己受窘或受挫折,因而易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聽力障礙的老人易對周圍的人產生誤解,不易建立正常的溝通,導致精神的不穩定狀態、焦慮、敵意以及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等;或者相反,由於老人對表達自己的意思沒有自信感或者惟恐他人聽不懂,而產生多言多語、好激動等行為;或者害怕會話失敗而緊張,以及訴說有疲勞感、頭痛等症狀。有時人們因和聽力障礙的老人溝通困難而避免接觸老人(約10%的老人聽電話有困難),因此加重了老人的社交隔離,嚴重影響老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

因此,家屬要理解聽力障礙老人的心理特點,即使老人聽力困難,也要盡量增加與老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機會。並且要注意交談的方式、方法。

(2)與老人交談的注意點

與老人交談時應該麵對著老人,用緩慢而清楚的語音、語調與老人說話。或者對著老人一側耳朵說話。如果老人有聽不懂的語言,應換為簡單的陳述語句。

注意語音、語調。患老年性耳聾者對於高調、沒有抑揚頓挫和速度過快的講話很難聽清楚。因此,家屬對老人講話時,應該放緩語速、清楚發音。提高音調與大聲喊叫,反而使老人更難聽懂。

運用豐富的表情、手勢,激發老人交談的意欲和增加理解談話的內容。也可利用寫字板、字卡或其他類似的輔助器具與老人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