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四大投資銀行,各種基金也在原油期貨市場上推波助瀾。一是對衝基金,領頭的就是曾經在亞洲掀起金融風暴的喬治?索羅斯。被稱為投資天才的索羅斯旗下經營5個風格各異的對衝基金,其中大量基金戰鬥在紐約商品交易市場。另一種是專門的石油基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肯斯。從油井起家發跡的皮肯斯被譽為“油神”,他率領旗下的BP資金公司呼風喚雨,搏擊油市。從2004年起,皮肯斯一直看高油價,是期貨市場上典型的“做多派”。還有一種是退休基金和保險基金,2002年以來,它們成為商品期貨市場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就是個人投資者,他們通過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和商品個人儲蓄賬戶進入市場,其中的個人儲蓄賬戶還是英國金融機構專門麵向個人投資者的金融產品。總之,熱錢不分國別,來自世界各地。
也有市場分析師提出,供求關係和投機力量是導致油價居高不下的兩個主要因素。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消費國政府認為,長期供求平衡之間的緊張是上漲的主要原因,為此他們一致向產油國施壓,要求他們提高產量。而以歐佩克為代表的輸出國則堅持認為,美元疲弱、次級債等引發股市動蕩,致使金融投機資本大量湧入資源類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才是原油價格飆升的罪魁禍首。歐佩克舉出的相關數據表明,2007年全球原油消費量僅增長了1%多一點,當年的供應量則基本與2006年持平。上述數據顯然支持了歐佩克的觀點,即:原油價格猛漲主要不是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而是投機因素所致。
2008年6月12日,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估算顯示,2008年購買原油費用占全球GDP總額的比例將接近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水平。6月22日,沙特國王在國際石油會議上宣布,沙特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20萬桶,增至970萬桶,但“杯水車薪”仍難遏製油價漲勢。一場供不應求的危機似乎迫在眉睫,但供不應求隻是假象,主要是國際資本投機和美元貶值推動了石油漲價。“石油需求近三年每年增長不過1.5%,在2002年至2006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隻增加了7.7%,而油價卻上升了4.2倍,所以供求關係絕對不是導致油價暴漲的原因。”按照歐佩克主席的說法,導致油價瘋漲的原因中需求因素是次要的,市場投機炒作才是根本原因。
波士頓谘詢公司高級分析師霍德?偉登說:“供應、需求、炒作,還有美元,這四大因素,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時間以來,美元在持續走低,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美元貶值了50%。美元貶值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油價,不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計價的商品都在看漲。”但是自2002年以來,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貶值超過了30%,而自2003年9月以來的國際油價則上漲了400%,美元貶值和油價的上漲速度並不同步。看來,除了美元貶值,投機炒作難脫幹係。
麵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各執一詞,難分勝負,人們漸漸轉入深思。經過對各種因素進行梳理,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暴漲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在主導:美國為了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惜對伊拉克開戰;為了轉嫁次貸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不惜放任美元貶值(根據歐佩克的計算,美元每貶值1%,每桶石油就上漲4美元),讓全世界為其分擔危機;為了誤導消費國,美國的金融巨頭們不斷對油價上漲作出預測,放出各種信息,以造成市場恐慌。從期貨市場分析,美國四大金融投資巨頭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油價泡沫的最大製造者。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在操縱市場,自導自演,自圓其說。它一方麵對油價走勢作出預測,一方麵本身就在原油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賺得個盆滿缽滿。正是以美國為首的投機行為,即在實際交易中對手中所握有的原油期貨不進行交割,推高了原油價格上升。既然美國的動機如此不純,由美國主導的IEA對油價瘋漲袖手旁觀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