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20多年的實踐證明,美國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對應付世界石油市場動蕩和調控國內油價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已成為穩定國內能源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政府在《美國石油供應中斷政策聲明》中也指出:實踐表明,這種儲備是“極具價值的和有效的”。把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前,老布什總統擔心因開戰引發油價暴漲,決定動用石油儲備,通過淨釋放1721萬桶儲備油,使國際油價從每桶32.2美元迅速壓低到18美元以下,以及克林頓任總統為平抑油價和增加政府收入,四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做法,與小布什政府的現行政策作一比較,可以形成鮮明對照。2003年下半年,美國大肆渲染將用武力解除伊拉克現政權武裝後,世界石油價格迅速攀升,加上委內瑞拉局勢動蕩導致石油供應中斷,美國市場上的油價一路升至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給美國經濟造成很大壓力。

美國國內要求小布什政府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滿足供應和壓低油價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小布什政府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強大壓力,一直未動用戰略石油儲備。2007年1月,當油價呈現加速上漲苗頭,經濟專家建議小布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時,他非但不同意,反而宣稱美國要在未來20年內把原有7.27億桶石油儲備再增加一倍。當美元受各種因素影響,2008年4月下旬出現了企穩反彈的走勢時,以美元標價的油價理當企穩下降,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些看似巧合的事件阻止了油價的下跌:4月21日殼牌石油公司稱在尼日利亞的輸油管道遭到襲擊,公司原油日生產能力下降16.9萬桶;4月25日美國政府和軍方發言人同時證實,美國軍方船隻在霍爾木茲海峽向伊朗軍艦開槍;4月29日,小布什總統在白宮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繼續增加美國石油儲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從這些看似巧合的現象上我們可以猜想得到,究竟是誰在導演著這場全球油價一路狂奔猛進的一幕。美國一位資深國際戰略問題專家曾經說過:掌握石油,就掌握了所有國家;掌握糧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貨幣,就掌握了全世界。可以說,現在的石油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沒有一場危機的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石油戰爭、糧食戰爭、貨幣戰爭,在全球陸續上演;美元貶值,地緣政治,基金投機,石油產地遭受打擊,石油輸出國搞國有化,降低產量,自然災害,製造某國能源威脅論,等等,隨便拿出哪一條原因,都可以直接作用於國際油價上漲,而這林林總總的事件沒有一條不與美國有關。石油之所以會大幅度漲價,根本就不能用簡單的供求關係來解釋,因為石油在這裏已經不是簡單的商品,供求關係在這裏已經失去了本來功效。石油作為一種政治鬥爭工具,其油價完全被個別大國操縱,成為助其謀取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武器。

問題是,麵對美元貶值、投機炒作、地緣政治、供求關係等因素導致油價飆升,麵對已經顯現出的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各國要求抑製油價上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素有第一道安全屏障之稱的IEA遲遲不作為,“震山石”遲遲不發威,難道國際社會就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遏製住油價上漲勢頭,管住投機者的興風作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