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第1篇第2章第3節IEA何時出手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石油消費國的危機意識日增。為了製衡石油輸出國組織,並對國際能源政策進行協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率先倡議建立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國組織——國際能源機構(IEA)。

國際能源機構的活動特點就是在IEA集體能源安全體係中的跨政府調節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國際能源機構集體能源安全體係首先就建立在國家間相互協調的原則基礎上。1974年製定的《國際能源綱要》對這些原則作了詳細規定。按照這些原則,IEA的成員國必須擁有不少於90天石油淨進口額的石油儲備;此外,必須限製消費,在出現大規模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必須動用儲備,與其他成員國分享石油儲備。依據《國際能源綱要》中規定的義務,每一個國家製定本國的石油儲備和管理製度,本國公司和國際公司參與這些機製的運行。歐盟在自身的框架內也建立了應對供應中斷的反應體係,這一體係不但規定建立原油儲備,而且還要求建立90天的主要石油產品儲備。

國際油價從2008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時間,曾突破了140美元大關。人們對油價每一次自以為大膽的極限猜想,都被證明是錯誤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後。

油價向前猛衝,刺激了全世界的經濟神經,所有的國家都在擔心一個可怕的字眼——通貨膨脹,所有的股市也都跟著瑟瑟發抖,高油價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是深刻而全麵的。歐佩克為了謀求高油價帶來的利益見死不救可以理解,為何作為消費國組織的IEA也拒不出手?看來在油價飛漲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動機。有人把石油漲價歸結於供需失衡,但似乎這並不是油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國際日需求原油數量是86.7萬桶,而原油日供應數量是86.6萬桶,要想讓這1000桶原油的差距來把油價推到如此高度幾乎是不可能的。產油國和石油消費國在2008年夏天於西班牙召開的世界石油大會上就誰應該對高油價負主要責任的問題吵作一團,代表們都在推卸責任。那麼,到底是誰製造了高油價?油價暴漲的全部謎底究竟是什麼?

《石油戰爭》一書的作者德國的威廉?恩道爾大膽剖析並明確指出了原油期貨市場的種種金融炒作才是油價瘋漲的最大推手。他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期貨市場無法控製的炒作,主要就是紐約和倫敦的原油期貨市場。幾年前美國曾經通過一項規定,允許原油期貨交易市場不受美國的監管。從那以後,油價就從60美元直線上漲到了135美元,油價上漲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20多年來一直研究原油期貨交易的美國福四通期貨經紀公司資深分析師詹姆斯?波爾也指出:“大約有800隻基金集結在原油期貨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大得驚人。基金就是不管市場走勢如何,對它們來說最高興的就是買進賣出,從中漁利。目前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市場波動劇烈,給他們提供了炒作空間。”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大約有超過2600億美元的基金湧入商品交易市場,和2003年牛市初期相比,增長了近20倍,這其中至少有一半資金,也就是1300億美元轉戰在原油期貨品種上。

威廉?恩道爾說,油價暴漲真正的幕後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這樣一些國際資本巨頭,以及大大小小的對衝基金,借著石油供應緊張、美元貶值這些消息和題材,它們在原油期貨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因為次貸危機讓美國的四大投資銀行損失慘重,深陷困境,商品期貨市場便成了它們的避風港。詹姆斯?波爾告訴媒體說,有大量的資金集結在紐約商品期貨市場,背後有幾隻看不見的手正在以極大的能量推高油價。在這一輪石油行情中,高盛集團的異樣表現特別引人關注。

如今的高盛被稱為“預言大師”,因為2007年年中,當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漲到每桶60美元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達到了頂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卻大膽放言,年底油價將達到95美元,而2008年年初油價將漲到105美元。油價破百的預言當時曾引起軒然大波,但是2008年油價的走勢和高盛的預言十分吻合。難怪美國福四通期貨經紀公司的資深分析師詹姆斯?波爾說,高盛既是預測家,也是實際的參與者,他們正在“自導自演”一出高油價的行情。詹姆斯?波爾還說道:“有些基金,我就不提名字了,確實是,它們對油價的預測總是那麼準,大型的基金像高盛,還有摩根斯坦利總是做這樣的預測。摩根斯坦利不久前還說過油價飆升的預言,與其說它們預測得準,不如說是它們為了自身利益操縱了市場。不過,如果這樣說,它們還會為自己辯解,預測油價的是它們的研究分部,和能源基金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