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2)

對於高油價美國“偷著樂”,其他國家卻被迫替美國埋單,因為高油價確實給世界各國帶來了不少的負麵衝擊。

第一,國家宏觀調控難度加大,加息抑製通脹可能加劇經濟減速,減息刺激經濟又可能加大通脹壓力,貨幣政策處於兩難之間。美國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能源價格飆升,美國2007年11月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3%,創34年來新高。歐盟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2007年11月的通脹率也達到3.1%,創2002年歐元流通以來的最高水平。油價上漲對歐美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居民經濟活動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在全球股市、房市繼續炒上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未來金價、糧價可能受資金熱捧繼續攀高。高油價使石油美元有增無減,全球流動性過剩難以改觀。石油美元與國際炒家相互借力,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各國對高油價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在彙率、利率政策上存在差別。而這種政策差別很容易給國際炒家提供可乘之機。

第三,高油價也讓中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首先,高油價對中國的傳導效應日益顯現,加大了通脹壓力。油價上漲容易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脹,帶動物價總水平上揚。由於國際油價持續大幅攀升,2007年以來,中國已四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國際能源署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研究的報告顯示,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升10美元並持續一年,中國通脹率將上升0.8%。油價帶動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加劇了中國國內的通脹形勢。

其次,高油價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導致上下遊行業效益分化。進口原油價格上升帶動相關行業產品價格上漲,造成中國企業生產成本提高、贏利減少、生產規模收縮、經濟活力下降。油價上漲還改變了各行業間的利潤分配格局,使上遊行業效益相對提高,下遊行業效益相應下滑,石油開采行業受益,石油加工等重化工業、交通運輸及農業部門受損。

再次,高油價促使中國國民財富淨溢出,抑製了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石油日常用量近乎一半需從國外進口,石油是中國單一商品貿易中最大的逆差項目。據估算,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中國一年就要為進口石油多支付100億至150億美元,GDP增速至少放緩0.5%。

由此可見,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如美國等,並不會淪為高油價的埋單者,相反還將因此致富。而真正的埋單者是處於工業化初期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等。本輪石油危機隻不過是先發國家對弱勢的發展中國家的又一次經濟上的“掠奪”而已。可見,油價走高符合美國延緩新興國家崛起、維護其一超獨霸地位的戰略意圖。可問題是,難道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都得為美國的次貸危機和資本巨頭的過度投機來埋單嗎?

總而言之,美國用各種手段來維持國際油價在高位運行,是因為高油價可以幫助美國轉嫁次貸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