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戰爭:與油有關
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是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格魯吉亞隔山為鄰,麵積約1.5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08萬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1年9月,杜達耶夫當選車臣總統後,他宣布車臣為“主權國家”,建立自己的武裝。俄羅斯聯邦拒絕承認,並在車臣實行緊急狀態。1994年12月,俄羅斯聯邦出動軍隊,發動了第一次車臣戰爭。然而經過一年多的戰爭,俄軍除占領已經成為廢墟的車臣首都格羅茲尼外,並沒有消滅杜達耶夫武裝。1996年4月,杜達耶夫被炸身亡後,俄聯邦政府才以將車臣獨立問題擱置5年後解決和俄軍限期從車臣全境撤出的較大讓步為代價達成停戰協議,俄羅斯屈辱地停戰撤軍並宣布戰爭失敗。
1997年1月,馬斯哈多夫當選“總統”,繼續堅持鬧獨立。1999年8月、9月,車臣人製造了一係列爆炸事件,並且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99年普京出任政府總理,他認為“如果不盡快平息車臣叛亂,俄羅斯作為一個目前完整的國家將不再存在”。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1999年10月,俄政府第二次出兵車臣。十多年來,戰爭造成無數平民死傷,車臣經濟陷於崩潰。如今大規模的軍事叛亂雖然已經被俄軍打敗,但車臣叛亂分子化整為零,繼續采用遊擊戰術襲擊俄軍,並不斷製造恐怖事件,給俄羅斯政府帶來新的困擾。
車臣戰爭久拖不決不僅給俄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引起尖銳的政壇紛爭,而且俄羅斯也不時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責難。美國的戰略意圖是阻止俄羅斯向南方發展,以鞏固西方世界在北高加索的地位。美國采用政治、經濟高壓手段,迫使俄羅斯停止對車臣的軍事行動,並要求俄羅斯同恐怖分子進行談判。對此,普京曾反唇相譏,為什麼美國不邀請阿富汗的塔利班恐怖分子到白宮進行談判?
那麼,俄羅斯政府為什麼不放棄車臣?車臣問題為什麼會引起世界的如此關注?其主要原因也在於車臣與石油關係密切,車臣對於俄羅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首先,車臣地區是俄羅斯最早的石油產區。車臣共和國在地理上位於大高加索的中部,屬南歐和西亞分界線上的分水嶺,是該地區和大國之間地緣政治、民族宗教等各種勢力的交彙處。從經濟上講,高加索地區物產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煤礦等能源儲藏十分可觀。從19世紀末以來,在車臣—印古什先後發現和開發了20多個油田,其中大部分位於車臣境內,因此車臣是俄羅斯重要的石油基地。二次大戰前的1940年,車臣的石油年產量占全蘇聯的22%,達到了686.5萬噸。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老油田下麵陸續有新的發現。
1964年車臣—印古什產油706萬噸,1970年達到最高峰——年產2030萬噸,此後逐漸下降,1976年的產量為800萬噸。該地區也是俄羅斯重要的煉油基地。1940年以前,車臣—印古什和巴庫兩地的煉油能力占全蘇聯的80%還多。格羅茲尼煉油廠的加工能力為1200萬噸/年。尤為重要的是,車臣還是俄羅斯通往外高加索的鐵路、公路及輸油管道必經之地,是通往裏海與黑海的要衝,亦是裏海地區的石油向外運輸的樞紐,素有“連接外高加索的生命線”之稱,被莫斯科視為控製高加索地區的要地。巴庫油田的石油外運通道必須經過車臣首府格羅茲尼。蘇聯解體後,阿塞拜疆共和國獨立,俄羅斯喪失了對巴庫等裏海油田的控製,但隻要控製了內高加索的車臣共和國,也就等於控製了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其中也就包括對裏海石油的支配性影響。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等西方國家非常重視裏海地區,認為這個地區有十分豐富的油氣資源,各大石油公司紛紛參與勘探和開發。雪佛龍公司首先獲得了哈薩克斯坦的田吉茲大油田的開發權。西方指望通過控製裏海石油,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石油供應,還可以削弱歐佩克,威懾俄羅斯。但是,大量石油開采出來怎麼辦?俄羅斯提出的方案,就是從哈薩克斯坦向西,沿裏海海岸,到阿斯特拉罕,然後到格羅茲尼,向西到黑海邊的新羅西斯克。這是最快捷的出海通道。這條管線已經建成,日輸油量為100萬桶(年5000萬噸)。而西方國家則一直在策劃從裏海向南,避開俄羅斯的其他路線。車臣及其首府格羅茲尼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因此,俄羅斯絕不會放棄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