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1章第2節不宣而戰的能源局部戰爭 (3)
2001年10月7日深夜,美軍動用了15架B-1B、B-2和B-52H轟炸機,25架包括F-15、F-16和F-117A在內的戰鬥機,對阿富汗境內塔利班“基地”組織實施空中打擊,21世紀的首場戰爭——阿富汗戰爭拉開了序幕。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美國人竟隻用了61天的時間和兩萬多地麵部隊,就在阿富汗高山峻嶺中打贏了這場200年來西方人想打贏而打不贏的戰爭。
阿富汗戰爭雖然結束了,但美國為其軍事力量長駐中亞而開始的另一場“戰爭”卻遠不會結束。
人們不由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阿富汗,還是為本?拉登?
阿富汗本土已經探明的油氣資源數量非常有限,石油探明儲量隻有7300萬噸,天然氣1400多億立方米。20世紀70年代,天然氣年產量達到3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70%~90%通過烏茲別克斯坦向蘇聯供應。蘇聯1989年撤出阿富汗後,天然氣生產基本停止。1997年10月,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和巴基斯坦三方代表簽署了建設“中亞石油管道”備忘錄,計劃興建年輸能力為100萬桶的經過阿富汗、巴基斯坦領土到印度洋的石油輸出管道。由於阿富汗國內戰亂不斷,該管線計劃沒有什麼進展,卻為裏海及中亞地區的油氣外輸提出了一條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思路和管線方案。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為裏海石油輸出線路大傷腦筋。1999年11月,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推動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魯吉亞簽訂一項協議,要在巴庫和土耳其港口傑伊漢之間修一條輸油管道,計劃2004年建成。美國還計劃推動建設一條將土庫曼的天然氣經裏海底部,再經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利用巴庫—傑伊漢管道輸向土耳其,目的是利用這條管道將中亞石油國家與西方聯係在一起,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同時也可避開伊朗這個所謂“高風險地區”。為此,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英美石油公司不得不放棄準備動工的被認為最經濟的經伊朗的管道線路。2001年3月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共建的從裏海沿岸田吉茲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震驚和打擊了美國。更令美國擔心的是,中國於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條從中國西部到東部沿海,全長4000多公裏的“西氣東輸”管道計劃。這條管道一旦修通,中國不僅會在經濟上受益,而且在政治上還會將中亞國家,乃至東北亞油氣資源稀缺國家的利益與中國連在一起。這顯然不符合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
其實,美國一直試圖推動一條從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終進入阿拉伯海的油氣管道線路。1997年,在喀布爾,美國加利福尼亞聯合石油公司副總裁馬蒂?米勒曾經同塔利班就這條輸油管道問題舉行過談判。但是,由於阿富汗內戰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態度,美國一直無法達到目的。美國之所以覬覦中亞油氣,主要是基於美國對來自阿拉伯半島石油供應的擔心,即一旦中東局勢出現動亂,西方就會因石油價格上漲而出現國內政治經濟危機。美國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夠保證石油穩定的供應,也不敢將賭注全部壓在沙特等少數親美的中東國家身上。可見,美國對阿富汗開戰與其說是為了本?拉登,不如說是為了在阿富汗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利益。
另外,美國出兵阿富汗還有更深遠的政治考慮。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體完成了北約東擴和日美同盟關係的鞏固和擴大。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利用科索沃戰爭將軍事力量插入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巴爾幹,同年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後,西方在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再次拉起一道隔離俄國的新“鐵幕”。而在太平洋地區,美國已從日本經中國台灣、菲律賓到澳大利亞拉起了遏製中國的新鏈條。美國人還沒填補的政治真空地隻剩下中亞地區。近年來,美國開始重視印度,其意也在為進入中亞建立跳板。
“9·11”事件後,美國幹脆一步到位,將軍事力量直接插入阿富汗。如果美國軍事行動順利,並在阿富汗紮下了根,在波羅的海三國及日本與西方盟友關係日深的情況下,美國為首的西方就在西、東、南三個方向堵死了俄羅斯南下的戰略通道,並從西東兩個方向扼住了中國經濟必須依賴的中亞和東亞能源進口源頭;在中國、俄羅斯、伊朗三大國之間插入阻止其可能出現的政治合作的楔子;與沙特阿拉伯半島的美國軍事力量一起,對波斯灣石油輸出口形成鉗製態勢。如此一來,中亞和中東的石油資源就可以在美國的掌控下暢通無阻地流向西方,俄羅斯和中國連接中亞的油氣輸送線路將麵臨貶值壓力,美國獨霸世界的戰略體係也就大體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