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之戰:油在作祟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之為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衝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裏,距阿根廷本土276海裏(500多公裏),距英國本土7000海裏(1.29萬公裏),素有“南大西洋門戶”之稱。200年前,一位英國海軍大臣曾說過:它是英國全部海外領土和港口的鑰匙。該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麵積15800平方公裏,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15個島嶼,人口近3000人。馬爾維納斯群島屬寒帶氣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道要衝,是巴拿馬運河關閉時兩洋相連的咽喉要地;它與南極大陸遙遙相對,是日後開發這片神秘大陸的重要前進基地;它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製南大西洋的製海權。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
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朗特的航船因受到暴風雨襲擊,偏離航道來到該島,從此大英帝國的版圖上,便添上了以當時的海軍大臣“福克蘭”名字命名的土地。爭奪也由此開始,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阿根廷人,紛紛在這片島嶼中豎起自己的旗幟。1770年,英國人被西班牙人的艦隊趕走,36年後,英軍占領了布宜諾斯艾利斯,駐馬島的西班牙行政長官聞風喪膽,打點行裝溜之大吉。1826年,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宣布獨立,同時也宣稱繼承對馬島的主權。氣傲的英國人隻是一聲冷笑,聲明馬島從來就屬於英國,並於1832年派兵進駐該島。1908年英國人再次宣稱:包括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在內的整個馬島水域,統統在英國主權範圍之內。看著家門口獵獵飄動的米字旗,阿根廷人覺得:他們已在噩夢般的煎熬中度過了150年,難道要收回主權,還要這樣無休無止地等待下去嗎?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兩國的爭吵便帶進了聯合國大廈。聯合國大廈於1965年和1973年兩次通過決議,要求兩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可長期以來,除了爭吵還是爭吵,馬拉鬆式的會談開了一輪又一輪,到1982年2月各自撤回談判代表時,竟然連一個字的協議也未達成。
隨著馬島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在它周圍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該島的地位日顯重要。據說此地的石油產量可達60億桶,簡直又是一個“科威特”。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日,這筆巨大的財富怎能不讓人垂涎欲滴?一位英國議員說:“我們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麵對家門口的財富,阿根廷人的血也開始沸騰了。萊納爾多?加爾鐵裏出任總統後,對馬島態度日趨強硬。他上任伊始便振臂高呼:“主權問題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不久他又宣稱:“如有必要,將以武力收回馬島。”
就這樣,英阿兩國為了爭奪馬島,未經正式宣戰便於1982年4月2日打響了外交家稱為“武裝衝突”,軍事家稱為“馬島戰爭”的戰爭,直到6月14日戰爭結束,曆時74天。馬島之戰與其說是為了主權,不如說是為了它的戰略地位和地下的寶貴資源——石油,是石油加劇了英阿對馬島主權的爭奪。這是20世紀第一場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馬島之戰最後以英軍大獲全勝而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