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第1篇第1章第2節不宣而戰的能源局部戰爭 (2)

17日,全體阿拉伯產油國的代表還做出了向公開支持以色列的美國、荷蘭、葡萄牙、南非等國家禁運供應原油和成品油的決定。為實施對這些國家的禁運,還禁止向美國轉口石油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特立尼達多巴哥、巴哈馬、荷屬安德列斯群島、加拿大、波多黎各、巴林、關島和新加坡)出口石油。此外,對向美國市場供應成品油的煉油廠(包括設在意大利、希臘和法國南部的)削減原油供應,對中立或半禁運國家(日本和比利時)減少石油供應量。而伊拉克不僅對美國和荷蘭實行全麵石油禁運,而且在10月7日把巴土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兩大石油公司(埃克森和莫比爾)的股權收歸國有;把伊拉克石油公司中的英荷殼牌公司的股份國有化。阿拉伯產油國采取了一整套措施,保證減產和石油禁運的實施。

10月25日前線停火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要求沙特阿拉伯取消禁運,遭到拒絕。到1973年10月26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日產量比上個月減少400萬桶,相當於世界石油貿易量減少12%。1973年11月4~5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開會,各成員國在沙特阿拉伯的倡議下,決定把日產量減少率從5%增加到25%。

石油禁運一直到1974年3月8日,持續了整整5個月之久。這次行動,阿拉伯人的矛頭直接指向美國和荷蘭(荷蘭公然為以色列招募誌願兵),但是,受打擊最為嚴重的卻是西歐和日本。因為當年石油在西歐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高達64%,平均每天消費石油1500萬桶(7.5億噸/年),其中約2/3來自中東阿拉伯國家。日本石油幾乎完全從中東進口,因此,禁運也使日本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西歐國家中荷蘭受石油禁運的打擊最重,也間接地影響到西歐其他國家。荷蘭的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和歐洲最大的石油轉運站,也是歐洲最大的煉油區和貿易中心。鹿特丹的石油大約2/3來自阿拉伯產油國。雖然美國對阿拉伯石油的依賴度並不高,但這次禁運和提價的影響遠比第三次中東戰爭要大。1973年美國日消費石油1730萬桶,其中180萬桶來自中東阿拉伯國家,相當於消費量的10%。石油禁運造成美國工廠倒閉,失業增加,燃料緊缺,加油站前汽車排起長龍。1973年11月7日,尼克鬆總統發表講話,承認“我們正在走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能源短缺時期。我們必須減少能源用量——減少熱量,減少電力,減少汽油”。

禁運的嚴重後果除了減少石油供應,還體現在油價高漲。1973年10月16日,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的第10天,OPEC把原油價格提高了70%,從平均2.95美元/桶增加到5.11美元/桶。1974年1月1日,正當西方國家陷入石油荒的混亂中時,OPEC再次把油價提高128%,達到每桶11.65美元。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說:“阿拉伯產油國家削減產量的事態逐漸表明:由於產油國卡特爾(OPEC)控製著石油產量,因而它可以專橫地決定油價,戰後的曆史開始了新的一頁。”基辛格的此番表白在告訴世人,“石油七姊妹”左右世界石油市場的廉價石油時代已經結束。石油漲價,使開始陷入經濟危機的美、歐、日經濟雪上加霜,社會經濟活動陷入一片混亂。這場戰爭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場能源危機。

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發生在OPEC成員國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打了8年之久。

伊拉克和伊朗是唇齒相依的鄰邦,但一係列的糾紛使它們成了仇人。兩伊之間有1280公裏的共同邊界,全長204公裏的阿拉伯河下遊105公裏是兩國的界河,雙方為河的劃界問題發生過多次衝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停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利亞協定,規定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國界。作為補償,伊朗把一塊400平方公裏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同時,伊朗不再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人遊擊隊。但伊朗一直沒有兌現劃歸土地的諾言,因為這一塊土地可能蘊藏著石油天然氣。而伊拉克把阿拉伯河作為唯一出海通道,一直希望控製阿拉伯河。特別是伊朗的主要產油區,幾個大油田就位於阿拉伯河的兩側。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對伊朗發動突然襲擊,用飛機空襲伊朗的油田和石油城鎮,尤其是轟炸伊朗主要煉油基地阿巴丹煉油廠和出口油港,意在使伊朗的經濟癱瘓。伊朗在抵抗中也反擊伊拉克的石油設施,封閉了伊拉克的石油出海通道,還策動敘利亞關閉了伊拉克輸往地中海的輸油管線。戰爭頭兩年,伊拉克占據主動。但是從第三年起,戰局發生逆轉,伊朗收複了被占領土,戰火燒到了伊拉克領土上。在關鍵時刻,伊拉克得到了美國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支持。美國直接、間接地向伊拉克供應武器,提供軍事情報,甚至提供伊拉克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阿拉伯國家則提供經濟援助,借給伊拉克大量資金,幫助建成了通過沙特阿拉伯的輸油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