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下達最後通牒,限令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撤出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由聯合國授權,以美軍為主體的62萬多國部隊(其中美軍40萬人),3500輛坦克,1400架飛機,245艘艦艇,發動了“沙漠風暴”戰役。多國部隊輪番出動飛機轟炸和從海上發射巡航導彈,摧毀伊拉克的通訊和防禦體係。1月26日,伊拉克宣布一天內從科威特撤退,科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第19個省。1月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各項決議。4月11日,海灣戰爭結束。
海灣戰爭的結束,一方麵使伊拉克受到聯合國對其實施的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經濟製裁,另一方麵使美國成了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美國借此在海灣地區駐紮了軍隊,控製了波斯灣的石油,既保證了美國石油進口的來源,也以此為手段控製了依賴中東石油的西歐和日本。
第七次中東戰爭(伊拉克戰爭)
第七次中東戰爭就是眾所周知的發生在21世紀初的美伊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麵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就此拉開序幕。戰爭中,美英聯軍出動了30萬大軍,6個航母戰鬥群,數千架戰機,兩萬多輛坦克。戰爭中,伊軍不堪一擊,戰爭在很短的時間裏便宣布結束,薩達姆政權被推翻,薩達姆本人也成了小布什的階下囚。
薩達姆政權倒台後,美國控製了世界石油資源排名前四位的國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2000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分別占世界原油儲量的24.9%、10.7%、9.3%和9.2%,其總量占到了世界總儲量的54.1%。至此,美國至少對54.1%的世界石油資源擁有了影響力。
布什政府為了長期控製海灣石油資源不惜發動戰爭的做法,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至今,伊拉克戰爭雖已結束幾年,但美國仍深陷伊戰泥潭而不得自拔。布什主義日益式微,美國的處境今非昔比。那些曾經在對伊拉克戰前很早就精心謀劃的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前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等強硬人物均已轉任或去職,布什為了石油而不惜開戰的戰略失誤,導致美國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麵均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美國民眾對布什的支持率直線下降,中東局勢的發展已經不會以美國的意誌為轉移……
事實似乎在提醒人們,在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為油開戰不合時宜,借戰霸油終難實現。
阿富汗戰爭:名為反恐,意在能源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近於亞洲大陸的中心,東部和東南部與中國、巴基斯坦為鄰,西部同伊朗接壤,北部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及塔吉克斯3個中亞伊斯蘭國家相連。
阿富汗有著連接歐洲和南亞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控製了阿富汗就可以居高臨下地控製波斯灣和裏海兩大世界產油區,並可以包圍俄羅斯,威脅中國,控製日本。阿富汗在未來開發裏海及中亞地區石油資源及世界戰略格局形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曆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20世紀70年代,蘇聯正是看中了阿富汗這一特殊的戰略地位而出兵,並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以此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回包圍歐洲。美國對此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把武器和金錢大把大把地撒向阿富汗,扶持反蘇親美勢力。塔利班和本?拉登都是美國在那時培養的根苗,並在以後逐漸地羽翼豐滿。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美國世界貿易中心,造成數千人失去生命。“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指責與塔利班關係密切的本·拉登策劃了此次事件,並發誓不抓住本·拉登決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