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後,戰爭呈膠著狀態。雙方繼續轟炸、炮擊對方的石油設施。伊拉克重點打擊伊朗的出口基地哈格港,打擊前去裝載伊朗原油的外國油輪。伊朗則封鎖伊拉克的出海口。1986年,伊朗開始打擊伊拉克的盟友科威特,不僅襲擊來往科威特的船隻,而且直接向科威特發射導彈。美國軍艦開始在波斯灣為有關船隻護航。1988年春,伊拉克靠化學武器扭轉了頹勢。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雙方兩敗俱傷,於1988年8月20日停火,結束了這場石油戰爭。兩國死傷數萬人,邊境城鎮化為焦土。
戰爭使伊朗的石油產量從1978年的2.65億噸銳減至1980~1982年間的6500~9800萬噸,煉油能力損失一半。伊朗官方宣布,戰爭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4400億美元,間接損失4900億美元,其中石油工業的直接損失1050億美元,間接損失1900億美元。
伊拉克也未能幸免於難。伊拉克遭受的損失估計為1200~4500億美元之間。戰前伊拉克有外彙儲備370億美元,戰後接近枯竭,還欠下了700多億美元的沉重債務。
第六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爆發於1990年8月2日。據有關資料顯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主要是看上了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妄圖據為己有,而且兩國一直有領土爭端。
科威特是中東阿拉伯的一個小國,但是科威特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探明儲量達108億噸,年產量為9100萬噸,可開采118年。而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儲量為60億噸,年產量1.42億噸,照此速度僅可開采42年。科威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於油田盆地中心,經多年開采而產量不減。而伊拉克北部油田處於盆地邊沿,為此伊拉克對科威特在靠伊邊境地區采油橫加指責,要求科威特賠償“損失”,遭到拒絕。另外,科屬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伊對該兩島提出主權要求,也遭到科的拒絕。再者,伊拉克要求勾銷其在兩伊戰爭中欠科威特的200億美元債務,科未同意。種種原因使伊拉克產生了要吞並科威特,進而控製其石油資源、打開波斯灣石油出口通道、控製整個中東地區石油資源、左右世界石油市場的野心。
為了給開戰尋找借口,伊拉克首先大造輿論,一方麵稱科威特不顧OPEC的限額,超量生產和出口石油,造成世界市場油價下降,使伊拉克損失640億美元;另一方麵指責科威特偷采伊拉克南部(局部延伸到科威特)的魯邁拉大油田的石油,使伊拉克蒙受了24億美元的損失。1990年8月1日,雙方代表在沙特阿拉伯舉行會談,結果談判破裂。第二天海灣戰爭爆發了。
8月2日淩晨2時,10萬伊拉克軍隊大舉進攻,當天占領科威特全境。8日,伊拉克宣布,科威特並入伊拉克,成為伊拉克的一個省。17日,伊拉克宣布沒收科威特埃米爾薩醫巴赫家族的財產。9月24日,伊拉克宣布取消科威特貨幣基納爾。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軍撤出科威特。9日,安理會宣布伊、科合並無效。18日,安理會通過664號決議,25日通過665號決議,10月29日通過674號決議,伊拉克均置之不理。而此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已經開始準備軍事幹涉。由於美國、西歐和日本石油進口的23%、39%和63%來自海灣,因此,能否控製海灣石油資源,直接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於伊拉克吞並科威特、覬覦沙特阿拉伯等國的石油資源,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於1990年11月闡述美出兵海灣原因時指出,“伊拉克使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不能允許伊拉克“搞經濟訛詐”。因此,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惜耗巨資,采取軍事行動來“解放”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