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第1篇第1章第2節不宣而戰的能源局部戰爭 (1)

中東戰爭:永恒的主題

中東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等國家。中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1991年探明的世界儲量為10015億桶,其中海灣地區儲量為6493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65%,油產量占歐佩克的68%,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60%左右。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三國石油蘊藏量占世界總蘊藏量的45%,其產量占世界的16%。

按目前的產油量,該地區石油可以開采100多年。有人形容沙特是個躺在油海上的國家。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以近2%的年增長率增加,其石油消費約占世界石油產量的30%,石油產量與石油消費量存在較大缺口。2001年美國全部石油消費量的28.6%來自海灣。因此,美國經濟日益嚴重地依賴石油進口,石油與美國經濟休戚相關。海灣地區的政治形勢和持久穩定的石油供應與美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連,能否控製海灣石油資源,直接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經濟生命線。

中東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中心,半個多世紀以來,該地區為了石油一共發生了七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表麵上看是阿拉伯民族同猶太民族間的矛盾——阿以衝突,但衝突一開始就同石油和石油公司的利益連在一起。

猶太民族本來就生活在現今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在這裏創立過民族國家和民族的宗教——猶太教。自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占領這一地區後,猶太人就失去了這塊世代生息之地,在世界各地流浪,遭受歧視和迫害。尤其是二次大戰中,希特勒法西斯殘暴迫害猶太民族,殺害了數百萬猶太人,大批猶太人逃亡到美國等地區。猶太民族一直要求有自己的國家,這本是正當的願望,但是英、美兩國一直利用這個問題來維護和鞏固自己對中東的控製。

巴勒斯坦曾經是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二戰發生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了討好德國,限製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和購買土地,引起猶太人的不滿。

二戰中,美國進一步看清了中東對於美國的重要性,一手拉阿拉伯,一手拉猶太人,目的是加強美國對中東的控製,削弱英國的影響。

二戰結束後,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應於1948年8月1日前結束,並撤出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本古裏安在特拉維夫舉行的猶太民族會議上宣布以色列國成立,並出任臨時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但是阿拉伯人一直反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認為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土地。自此,中東不得安寧。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聯合以色列為了反對埃及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於1956年10月向埃及發動的。

蘇伊士運河建成於1869年。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各國的航距。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相比,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如英、法、德、西、葡、荷、比等)到印度洋的航距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對於黑海沿岸國家(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則縮短12000千米。

1882年大英帝國占領埃及,並在運河區駐軍,掌握了對運河的絕對控製權。1953年6月18日,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成立了埃及共和國後,於1954年10月19日迫使英國同意在1956年6月18日撤走軍隊。1956年6月12日英國國旗從蘇伊士上空降落,英國對埃及長達74年的軍事占領結束。但是,蘇伊士運河公司仍在英法資本的控製之下。

納賽爾急於發展本國民族經濟,他夢寐以求的是在尼羅河上建設阿斯旺大壩,但是埃及沒有錢。經過努力,1955年12月,美國政府答應提供5600萬美元貸款;1956年2月,世界銀行同意提供2億美元貸款。但是由於埃及沒有聽從美國的安排,加入美國組織的反對蘇聯和中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半年以後,也就是1956年7月1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布取消了承諾;原先表示願意提供貸款的英國也放棄了承諾;世行也撕毀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