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作為西歐重要石油供應國的尼日利亞也爆發了內戰。盛產石油的東部比夫拉地區鬧獨立,迫使政府對其進行封鎖,並停止了石油出口,世界市場每天又減少了50萬桶石油供應。美國乘機要求由西歐和北美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處於緊急狀態,並實行西方國家總體的石油分配。美國還成立了由24家石油公司組成的石油供應委員會。在一係列的努力下,美國的石油產量每天增加近100萬桶,非阿拉伯產油國也加緊了增產。一個月後,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發現,禁運不僅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反而使他們損失了大量的石油收入,不得已,阿拉伯產油國於9月初取消了石油禁運。
第三次中東戰爭隻打了五天,便以阿拉伯國家失敗而告結束。盡管如此,它仍向世界顯示了阿拉伯人的團結和覺醒,這是阿拉伯產油國第二次運用石油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以後,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臥薪嚐膽,決心要收複失地,洗刷恥辱。1973年10月6日(這是猶太人最神聖的“贖罪日”)下午2時,埃及和敘利亞軍隊聯手行動,向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是四次阿以戰爭中破壞性最大、戰鬥最激烈、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爭。
戰爭爆發的頭幾天,阿拉伯方麵占據主動,但是後來的形勢急轉直下。以色列軍隊在美國大規模現代化軍事裝備的支持下,於10月15日發動反攻,再次攻到蘇伊士運河邊,包圍了埃及軍隊。25日,埃及和敘利亞被迫就地停火,收複失地的計劃失敗。
阿拉伯國家的這一次失利主要緣於美國對以色列的大力支持,但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在戰爭爆發前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開始為此次行動做準備。5月23日,費薩爾國王在日內瓦會見了阿美石油公司四家母公司的代表,要他們轉告美國政府采取支持阿拉伯的態度,否則“你們將失去一切”。公司的代表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奔走於美國白宮、國務院和國防部之間,呼籲官方引起重視,以免他們在中東的利益受到損害。但是美國官方不以為然。實際上自1969年冬天以來,美國已經出現石油緊缺。1970年美國每天進口的原油是320萬桶,1972年上升到450萬桶,1973年夏天猛增至620萬桶。石油商搶購石油,油價上漲。4月間,美國國務院首席石油專家阿金斯已經發出了警告:美國麵臨能源危機。但是政府和大公司並沒有對此引起注意。
10月8日,即戰爭爆發的第三天,沙特阿拉伯政府命令阿美石油公司把通往黎巴嫩的橫貫阿拉伯輸油管線的輸量減少一半,使阿美石油公司在地中海濱的出口量每天減少了16萬桶。10月6日和12日,沙特阿拉伯的費薩爾國王兩次致函美國總統尼克鬆,要求美國讓以色列撤出占領的阿拉伯領土,警告美國不要同阿拉伯對立。美國不加理會,並且開始大規模向以色列運送武器。10月15日,沙特外交大臣在美國受到冷遇和嘲諷。美國的舉動激怒了沙特的費薩爾國王。10月16日,OPEC海灣六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布紮比、卡塔爾)的石油部長們在科威特協商,決定把每桶石油價格從3.11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同時減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