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美英的出爾反爾激怒了埃及人。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總統宣布把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英法兩國斥責納賽爾此舉是“徹頭徹尾的強盜行徑”,決心進行軍事幹涉。美國因為蘇伊士運河是美國大石油公司開采的中東石油的主要運輸通道,不能被民族主義所控製,因此主張進行國際幹預。美國提出一個蘇伊士運河國際化管理方案,由有關國家組成董事會,實行共管。美國建議英法從中東運往西歐的石油繞道好望角,美國可以為此補貼5億美元,以便封鎖蘇伊士運河。英國看穿了其中的陰謀,斷然拒絕。問題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安理會提出六條原則:運河應不加封鎖地向一切船隻開放;尊重埃及對運河的主權;運河的管理要與任何國家的政治脫離;通行費由埃及和運河使用者之間協商確定;通行費的適當部分用於運河的改進;今後的分歧將通過仲裁解決。埃及接受了,但英法卻打響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第一槍。

1956年10月25日,英國首相艾登、法國總理摩勒、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秘密會談,采取“步兵作戰”軍事行動。1956年10月29日下午4時,以色列發動閃電戰,占領埃及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大部分,逼近運河。10月31日,英法飛機轟炸了塞得港和埃及多處軍事中心。11月6日,英法軍隊攻占塞得港,控製蘇伊士運河北端。埃及軍民奮起反抗,沉船40條堵塞了蘇伊士運河,從此運河中斷。與此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經濟手段支援埃及。11月2日,伊拉克炸毀了基爾庫克油田經敘利亞輸到地中海濱的輸油管道,這條日輸50萬桶的油管封閉。隨後,沙特阿拉伯臨時關閉跨越阿拉伯輸油管線(日輸32萬桶),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這是阿拉伯國家第一次用石油作武器來抗擊侵略。

由於英法的軍事行動是背著美國幹的,激怒了美國,美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於11月20日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外國軍隊撤出埃及。12月22日英法軍隊撤出埃及。以色列於1957年3月撤出西奈半島和加沙。美國借此機會把英法勢力逐出了中東,成了這場中東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11年後的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大規模的援助下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同時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至此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亞喀巴灣危機。1957年以色列軍隊從西奈半島和加沙撤軍時,以色列在美國的推動下獲得了亞喀巴灣通行權,聯合國也派出了一支緊急部隊進駐埃及港口沙姆沙伊赫,來扼守亞喀巴灣進入紅海入口處的蒂朗海峽。埃及人對此十分不滿。經過長期交涉,1965年5月18日,埃及軍隊換下了聯合國部隊,接管了沙姆沙伊赫。1967年5月23日,埃及封鎖了亞喀巴灣。由於埃及的舉動不符合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美國便和以色列策劃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即美國故意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天邀請埃及副總統訪美,而且美國副總統還要回訪埃及,以此來迷惑埃及。以色列隨之發動了對埃及的突然襲擊,僅用6天時間就占領了約旦河西岸、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還有耶路撒冷的約旦控製區,共占領阿拉伯土地65000平方公裏,埃及軍隊受到重創,近50萬阿拉伯人失去了家園。

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埃及關閉了蘇伊士運河,卡住了中東原油西去美國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同一天晚上,各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們在巴格達舉行緊急會議,決定動用石油武器來迫使美國和西歐改變支持以色列的政策。6月7日,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亞馬尼通知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國母公司,立即停止向美國和英國運送石油。6月8日,阿拉伯各國的石油總產量減少60%。沙特阿拉伯和利比亞一度停止了石油生產。由於當時美國正在進行越南戰爭,所需石油的大約2/3來自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行動使美國不得不宣布石油供應處於緊急狀態。更令美國政府感到不安的是,多年來美國精心培養和扶持的沙特阿拉伯政權這一次居然站在了美國的對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