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日本從戰爭中學習得更多(3 / 3)

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成參照日本殖民者當年對北京的規劃,提出城內不要發展工業,在西部建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把內外城牆和護城河改造為環城立體公園,以保護文物遺址,突出古都風貌。他還描述了皇宮、城牆、牌樓在夕陽下優美的景色。遺憾的是,後來因多種原因,他的良好願望沒能實現。

1958年開始,全國範圍內普遍興起拆城牆的熱潮,“用大家喜愛的義務勞動的方式”,懷著“為社會主義祖國作貢獻的美好理想”,不計報酬,加班加點。北京70多公裏古城牆被拆除,僅餘幾百米,47座城門樓、箭樓和角樓僅餘3座,北京境內長城183公裏僅剩129公裏,古都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1964年,日立、鬆下、三菱、三洋、夏普、東芝等日本家電巨頭的頭麵人物幾乎都在舊軍隊中服過役,但是他們不因循守舊,富於想象、創新和進取精神,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品牌,樹立起日本式經營的典範。盛田昭夫、鬆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分別創立索尼公司、鬆下公司、本田公司,他們是戰後日本經濟神話最傑出的代表,既懂技術又懂管理。1980年,日本4萬多個總經理中有44%是大學畢業生。

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改造了日本

戰後,日本修身養性,與世無爭。新中國前三十年,外交成績固然顯著,但由於激進的革命路線,失道寡助。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科技力量。二戰時德國、日本招惹美蘇,遭受打擊而加速滅亡。新中國又“兩個拳頭打人”,同時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違背了在長期革命戰爭年代強調的建立最廣泛統一戰線、反對兩線作戰的原則。

如果說中國比日本多了三年內戰,經濟上是“零”的話,日本仍為“負數”。1950年9月,中國參加朝鮮戰爭與美國作戰。1951年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譴責中國是侵略者。美國加速亞太戰略調整,《舊金山和約》結束對日占領,由占領、削弱日本變為扶持為反共堡壘。美國還建立軍事體係,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中國加緊軍備建設,重要工廠要在美國遠東空軍攻擊距離以外。

朝鮮戰爭無疑給垂死的病人注射一針強心劑,更如一股突如其來再次庇佑日本的神風。吉田茂首相高興得大叫:“此乃天助我也!”經濟企劃廳稱“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藥!”鬆下幸之助說:“我們又可以得到勤奮工作的歡欣和機會了”。東芝總經理在佛龕前參拜慶幸。日本電力70%、煤炭80%、海陸交通90%、100萬人以上為朝戰服務,日本國民象支援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一樣努力生產。隻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是純粹的消耗,日本則是大大獲益。

1951年初,國內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水平,工礦業生產增加50%。1950-1953年,朝戰特需收入總額超過36億美元,占同期外彙收入1/3強。美國大使墨菲說:“日本以驚人的速度把四個島變成一大供應基地,沒有這一招,朝鮮戰爭是打不下去的。”日本一致認為,朝鮮戰爭至少使日本贏得10年以上時間。中國建設則推遲十年,付出了40多萬人死傷,消耗物資560多萬噸,軍費100多億美元占財政支出1/2以上。原定渡海攻台計劃被迫取消,購買蘇聯軍火欠下債務31億盧布,造成還債困難。

美國加速亞太戰略調整,變中國為日本作為美國控製亞洲的基地,由占領、削弱日本變為扶持為反共堡壘,免除日本戰爭賠償,援助日本建設。

中、美、朝、韓都沒有充分估計到對方的反映程度而四敗俱傷,日本卻意外地漁翁得利。越南戰爭期間,日本每年特需收入12億美元,中國在朝戰越戰共付出300億美元以上的代價。日本則緊緊地抱住美國大腿不放,如同傍上大款和“老大”。

1960年代,中國在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時,即便沒像日本軍國主義那樣要用武力“解放亞洲”,在激進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卻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認為戰勝帝國主義,實現全人類解放,中國人口既使剩下三分之一也值得。於是四麵出擊,廣泛樹敵,要輸出革命,踏平白宮,光複紅場,去解放“水深火熱”的各國人民,把紅旗插向全球,由於過於與美國對抗,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