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日本從戰爭中學習得更多(2 / 3)

當時,饑餓的人們排隊買書籍。地鐵、公共汽車、公園裏,行人、乞丐也在讀書,爭先恐後學習昨天還被視為“鬼話”的英語,一時興起數千所英語學校,廣播有英語節目。《日美會話手冊》三個半月售出360萬冊,紙價上漲百倍。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卻認為學英語是崇洋媚外,學的俄語至今難以派上用場。

長期以來,中國對科學技術缺乏應有的重視。冷兵器時代打仗,憑胳膊粗力氣大;熱兵器時代靠船堅炮利、飛機大炮。當熱兵器和冷兵器相接時,落後就要挨打。波蘭騎兵用馬刀砍擊德軍坦克,結果可想而知。同樣,抗日戰爭不僅僅是精神、意誌的戰爭,也是軍艦、飛機、坦克、大炮的戰爭。有位抗戰老人回憶:“日本厲害呀,他們的三八大蓋能打兩千米,我們隻能打一千五。”“那怎麼辦?”“我們往前衝五百米。”老人平淡地回答。為了這五百米,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中國革命條件艱苦之時,“紅米飯,南瓜湯”、“車輪滾滾支前忙”,可以成為光輝的記錄。但是我們一再宣揚“小米加步槍打敗敵人的飛機和大炮”、“雙腳賽過敵人的汽車輪子”顯然不利於進步,日本也不認為這是自己失敗的原因。

中國抗日軍民使用的土地雷和大刀

毛澤東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武器再精良,人們不會用也是廢銅爛鐵。但武器精良可以大大減少人員傷亡,既使八路軍也使用大炮等重武器,而正是來自空中無休止的轟炸使日本感到必須屈服。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毫無製空權,任由美方飛機轟炸,破壞後方運輸,形成到處是前線,無法保障後勤供應的局麵,宣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造成士兵大量凍死餓死。

中國的老師是蘇聯,日本的老師是美國。實踐證明,日本學習美國遠比中國學習蘇聯成功,受益更大。毛澤東在軍事上走了一條不同於蘇聯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卻在政治、經濟、科技上沿襲蘇聯體製,步入誤區。毛澤東說:“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毛澤東博覽群書,但是經濟方麵知識缺乏,對於發達資本主義不了解,用詩人浪漫氣質、戰爭年代的犧牲精神、軍事思想指導建設,過分迷戀落後的設備,大搞群眾運動和人海戰術,“人多力量大”,“集中優勢兵力”,“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大煉鋼鐵”,“農業學大寨”。以至於砸鍋賣鐵大煉鋼鐵,刮“共產風”,嚴重地違背了經濟規律,挫傷了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出現大饑荒。

日本認識到並且這樣實踐,技術設備先進可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人從工業奴隸中解放出來。現代化不是滿頭大汗,揮鍬掄鎬,雙手血泡,而是在幾乎沒有人的車間裏,操縱鍵盤,應付自如。

抗戰時期,中國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日本侵華帶給了中國苦難,但不自覺地促成了一盤散沙的中國的凝聚力提高。然而抗戰後,國共內戰,“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運動。

侵華時,日本電車經過皇宮時,乘客全體起立,向皇宮致敬。日軍也向天皇遙拜,高呼“天皇萬歲”。戰後日本走向民主、發展經濟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了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又心向“紅太陽”,高呼“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沒有跪在洋人麵前,卻臉朝內屁股朝外給領袖跪下。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亂,幫派林立,武鬥成風,打、砸、搶蔓延,被批鬥的人達到1億人以上,破壞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而日本正上下一致飛快地建設。侵華戰爭和文革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唯一受難的是中國人民。

據說,1944年美軍轟炸日本,梁思成建議避開古都京都、奈良,才使之幸免於難,梁思成因此被視為日本古都的恩人。

1948年平津戰役,解放軍為使北平免受戰火,特邀梁思成在地圖上標出重要古建築位置,以備和談不成,寧可多流血,也要保護古城完好無損,梁思成備受感動。慶幸的是後來北平和平解放,古都得以完好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