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如果我們不向曆史學習,我們將被迫重演曆史。”中日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來源於對戰爭的認識和學習。
日本人敬仰英雄,敢於向強手挑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並善於學習、勇於趕超。即使戰敗,日本也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心悅誠服,找出不足,悉心學習,並設法超過。在影視劇《霍元甲》、《精武門》裏,日本武士氣勢洶洶前來挑戰,要與中國武林高手過招,被打敗後努力學習。
七世紀,日本在朝鮮半島白江口被唐朝打敗,奈良時代的遣唐使不畏風險,瘋狂向唐朝求教。1842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打開了日本的門戶,日本經過思索,上下全力變革請教,富國強兵,在短短幾十年內從亞非拉100多個國家中率先並唯一躋身世界強國先進行列。
日本曾是出色的戰爭行家,但是戰後日本卻對戰爭的意義做出最好的反動和顛覆。
日本和古閃米特語亞細亞都是“太陽升起來的地方”的含義。日本,這個亞洲最有代表性的太陽帝國,剛剛高昂起頭顱,又無可奈何地隕落下去。太陽下山了,還能出來嗎?
1945年9月2日星期天,日本東京灣內麇集了包括9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美英大小艦隻達380艘之多。中國受降代表徐永昌看在眼裏,不禁興起“50年前甲午之役果能一勝,我國海軍今日不悉何似”的感慨。
徐永昌目睹日本警察守崗如常,老百姓循規蹈矩、沉默肅靜的景象。他對同行人員說:“吾人切不可有痛飲黃龍之想,因為一個戰敗國能有如此表現,其中興是計日可待的!”
海明威《老人與海》說:“你可以消滅他,但你卻不能打敗他!”你以為可以打敗日本,可以消滅日本,那就錯了。
“大東亞共榮圈”之夢破滅,戰爭毀滅了日本的廠房、住宅、設備,但沒有毀滅日本人,這是日本最大的本錢。
日本瞄準了新的複興目標。1946年春,日本報紙連篇累牘地報道:“全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們”,“從消沉中站起來”。天皇作和歌《鬆上雪》:“大雪紛飛,青鬆挺拔,巋然不動,人當如斯”。他以越王勾踐精神鼓勵國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號召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首相吉田茂說:“雨後天地更新”,“日本人一定能夠站起來,日本一定能複興”。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無論遭到任何挫折,決不能喪失精神的青春活力,青春就是你保持年輕的心,隻要充滿信仰、希望和勇氣,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生活,青春就會永遠屬於你”。
日本人雖然餓得麵黃肌瘦,眼冒金星,但默默地堅忍,把自己的苦難當作奮發前進的動力,把對世界的一切野心和向往都埋在心裏,落實在手上。這比資源本身更重要。上至皇族、政治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宣揚“要麼餓死,要麼勒緊褲帶拚命幹”。教科書宣揚“日本國土狹小,沒有資源,隻有陽光、空氣和水,隻有靠技術靠奮鬥,否則就要亡國”,“日本人一天不拚命幹,第二天就沒有飯吃”。並堅信“幹就幹,不幹就不成,一切事業不成是因為不幹”。
日本靖國神社的自殺潛艇沒能挽救日本的敗局。
日本激蕩的百年史傳遞著大和民族按耐不住的走出島國,在世界一決高下的激情與渴望。其中必然伴隨著零式戰鬥機和大和號戰列艦呼嘯而去,還有無所不在的日本汽車和電器,把戰爭和科技都推向極致。
戰爭中,日本人資源有限,精神無限,迷信武士道精神可以戰勝一切,根本不把美國的優勢軍備和國力放在眼裏。軍國主義鼓吹:“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的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的物質的戰爭,在這場較量中,物質力量注定失敗。”“在這場較量中,物質力量注定必將失敗。”日軍戰術手冊格言:“以我們精銳的士兵來對付敵軍武器裝備的優勢,以我們血肉之軀來抵擋敵人的堅槍利炮。”“身體越累,意誌、精神就越昂揚”,“越是疲倦,就越能鍛煉人”。大日本體育會在廣播中命令大家做禦寒體操,聲稱能代替取暖設備、被褥和糧食。由於武器落後,日本還是戰敗了,更深刻的反省和自責。
中國說原子彈使日本人怕美國,其實,日本人比中國人更深刻地看到了原子彈背後是美國先進的科技。日軍騎自行車的“銀輪部隊”,穿行在熱帶叢林中,擊退英軍,55天縱貫馬來半島約一千公裏,結束英國統治。但是戰後看到美軍吉普說“怪不得我們失敗了”。天皇也認為日本在戰爭中忘記了科技。敗軍之將山下奉文在回答美國記者問為什麼日本會失敗的時候,說“科學”。美國《時代》周刊刊登東京廢墟照片,文字是“沒有技術民族的末日”,深深地刺痛了日本人。一台美國巨鏟清理廢墟一天可幹1000個勞動力三天的活,盤尼西林、滴滴涕、巧克力、奶酪也讓日本人驚訝,於是全力學習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