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鐵證有聲(1 / 3)

近些年來,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加強,中國人對抗戰的記憶不斷深化,出現一股濃厚的日本侵華罪證收藏熱。抗戰收藏品升值速度遠遠高於其他收藏品,初步估算10年升值逾10倍,有些甚至有價無市。被譽為抗戰文物“第一收藏家”的樊建川收集上萬件,其中有不少是孤品、精品。

抗戰期間,中方攝影記者不及日本的百分之一,況且奔走於後方,拍攝也以擺拍居多,大多轉載日方拍攝的照片。日本為了美化侵略戰爭,大量發行有關報刊、畫冊、個人相冊和各種軍用品。種類之多,數量之大,仍然讓今天的我們驚歎不已。

日本關東軍第19部隊上百人駐紮德惠,看管軍用倉庫。許多老人回憶說,當時過路人經過時不敢往倉庫裏看,否則可能被抓進去毆打,狼狗撕咬,但是日軍不出外擾民。倉庫裏麵糧食堆積如山,掛麵、黃豆應有盡有,軍鞋左腳和右腳分開擱放,明信片分門別類應有盡有。日本投降後,老百姓用搶來的黃豆燒爐子,明信片到了40年後還成箱成袋子裝,甚至用來生產爆竹,小學生用來當練字本,簡直奢侈。2004年,我才知道這個事情,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河南農民任殿爵對武警官兵介紹日本侵華罪證

《支那事變畫報》初名為《北支那事變畫報》,由侵華戰爭時日本三大報社之一的《每日新聞》出版發行,真實地記錄了自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淞滬會戰、南京會戰(南京大屠殺)、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等中日之間的所有戰事,題材涵蓋戰場衝鋒、巷戰炮擊、飛機轟炸以及占領南京總統府、占領長城等。其中還穿插著富士、東芝等至今還活躍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廣告。該畫報畫麵清晰、字跡完整、可讀可視性極佳。不過,作為粉飾侵略的工具,其傾向性和片麵性也十分明顯。

許多畫報封麵或內容是反映某次戰役或城市的題材,比如反映南京占領的,還有日軍占領保定,占領汕頭,占領浙江的,對於當地人了解曆史很有幫助,我也把許多畫報轉贈給畫報內容所在地的朋友,供他們了解曆史。

日本侵華史料大都為日本印刷,至今70年左右,也在侵華日軍和中國發行。中國由於各種運動頻發,因此沒能保存如此眾多的史料,所以大都是近年來從日本回流國內的。以至於長去日本購買的人認為,由於中國人大量購買,目前日本國內相關侵華資料已經所剩不多。

民間抗日題材藏品五大家之一、赴美展出中國民間第一人詹洪閣搞收藏苦辣酸甜嚐盡。他曾經經商一段時間,但賺來的錢基本上都花在了收藏上。擁有抗日題材的藏品有1萬多件,其中當年發行的期刊、報紙已成係列和規模。有些藏品彌足珍貴,甚至在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裏也十分罕見,甚至沒有。

全國150多座抗戰題材的國有博物館,在陳列上重形式、輕內容;建館特舍得花錢,買文物投入卻很少。有的館除了建築,幾乎沒有文物,有重大價值的“旁證”資料缺乏,在詮釋曆史的時候難免失之於片麵而感單薄。甚至於某著名紀念館把鄧小平題詞弄丟了,過莫大焉。有領導來看,評價說“有曆史,無文化;有遺址,無文物”。其實,如果僅僅擁有了文物本身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占有,對其背後一串串真實鮮活曆史的熟悉。

四川抗戰收藏家樊建川創辦了抗戰紀念館,功不可沒,但是其在自傳《一個人的抗戰》中展示的支那那事變紀念章卻是假的,真的在抗戰名將紀念館有重要展示。

2009年9月建成的香山腳下的北京香麓園抗戰名將紀念也是我國唯一一家抗戰名將紀念館,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家民間建立的紀念館。館長訾貴江曆時多年、投資2000多萬建造起來的。他下大力氣收集重要文物,提高展覽水平,力爭達到新的高度。

抗戰名將紀念館館長訾貴江

1971年,訾貴江高中畢業,父親常帶他去南口戰線尋找當年戰爭遺留下來的物件,一個殘缺的頭盔,一塊子彈皮……他都寶貝一樣小心翼翼收起來,回到家裏長久地注視。為了充實紀念館曆史資料,訾貴江循著日本人侵華的足跡,曆時12年耗資數十萬,走遍了新疆、甘肅、山西、陝西以及內蒙古等省市,尋找、購買抗戰時期實物。

在北京香麓園抗戰名將紀念館中,有上千件展品為社會各界提供和捐贈,其中包括抗日名將佟麟閣使用過的毛毯、中國將士殺敵用的大刀、中國軍隊的通訊工具箱等,還有日軍耀武揚威地在北京盧溝橋、南苑、南口等地的照片和宣傳畫等珍貴史料,以及大量日軍宣揚侵占中國“戰績”的信箋等。

筆者王錦思也捐獻上百件抗戰史料和文物。抗戰老戰士後代張鳳榮、安徽農民趙榮來、北京市民管大樸、新聞記者顧雪林也都捐獻了重要抗戰文物,豐富了館藏。日本友人佐藤武雄也委托筆者王錦思,捐獻了日軍侵略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