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紅色七師(22)(2 / 3)

1939年2月,115師楊得誌、崔田民率冀魯豫支隊再次進入直南。劉伯承親筆給特委書記王從吾寫信要求支持支隊擴大武裝。直南特委積極動員青年參軍,1939年下半年,第二支隊編為楊得誌領導的冀魯豫支隊第三大隊。冀魯豫支隊發展到五個大隊,4000餘人。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說:“我們的正確的政治方針和堅固的團結,是為著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目的。無產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廣大群眾,是有待於我們宣傳、鼓動和組織的工作。資產階級抗日派的和我們建立同盟,也還待我們的進一步工作。”

抗日戰爭開始,中共直南特委根據黨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在直南對國民黨軍、政界官員、愛國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等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

濮陽專員兼縣長丁樹本,早年曾從軍馮玉祥部,在察哈爾一帶參加過抗日同盟軍抗戰活動。“七七”事變前,丁樹本在濮陽曾組建有2000餘人的保衛團武裝。1937年10月在日軍攻占大名縣以前,國民黨大名專員馬潤昌即棄職南逃。10月下旬,丁樹本又被河北省政府任命為第十行政區專員,轄原大名和濮陽行政區十三個縣。1938年1月,丁樹本又被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部長官程潛委任為冀魯豫邊區八縣保安司令,負責該地方防務。至此,丁樹本已是冀魯豫邊區十多縣範圍內的軍政界實力派人物。日軍於1937年11月12日占領大名縣城,12月15日占領清豐縣城,1938年2月9日進犯濮陽。丁部稍事抵抗,即退至濮陽城東60華裏的黃河岸邊小常莊一帶彷徨觀望。

這時,中共直南特委書記朱則民曾以八路軍代表的身份與丁樹本進行談判。達成了聯合抗戰協議;丁樹本同意在濮陽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四支隊改用丁樹本部番號——冀魯豫八縣保安司令部民軍第四支隊。在共同對日作戰時,受丁樹本統一指揮,但要保持四支隊領導體製的獨立性,不得向四支隊派幹部;四支隊可以在丁轄區內活動和籌措糧秣;允許中共黨組織公開組織各種群眾抗日團體;朱則民以八路軍代表身份駐丁樹本司令部。至此,中共直南特委與丁樹本抗日統戰關係正式形成。王從吾任特委書記後繼續從事對丁樹本的統戰工作。

直南特委根據和丁樹本達成的協議,1938年麥後,將1937年秋在清豐縣建立的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部辦事處遷駐濮陽城內。五月中旬,在清豐縣六塔集成立的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遷到濮陽城內活動。與此同時,冀南抗日救國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總隊部也駐在濮陽城內。救國總會遷濮後,救國會的活動都公開了。救國總會舉辦了訓練班,培養抗日幹部。辦事處還組織了文藝宣傳隊和話劇團配合抗日宣傳活動。救國總會和宣傳隊的給養由丁樹本供給。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政策,通過了“整理黨務”的決議案。1月8日,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電令丁樹本到洛陽開會。衛立煌要丁樹本與共產黨劃清界限。丁樹本4月回到濮陽後,在冀魯豫救國總會舉辦的縣區級軍政幹部訓練班全體學員會議上大講:“中國領導抗戰的隻有一個政黨——國民黨,一個領袖——蔣委員長,一個主義——三民主義。”同時將共產黨派去的政治工作人員撤換,在部隊中加緊發展國民黨員、三青團員。接著又以種種借口,中斷了對抗日救國總會的給養供給,撤銷了文藝宣傳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