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開始後,大名七師作為一個學校很快就不存在了。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這所學校的廣大師生積極投入到了民族革命戰爭的行列中。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成果的基礎上,大名七師的革命活動在這一時期又有了新的拓展,延伸到了直南革命的廣闊領域中。他們積極組織民眾,喚醒工農,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平原遊擊戰爭,迅速掀起了冀南革命的新高潮。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直魯豫邊區特委、冀南特委所屬地區黨的工作,由朱瑞代表北方局直接領導,同月,朱瑞指示張璽迅速選派人員恢複老直南地區各縣黨的組織,重新組建直南特委,組建地方抗日武裝。張璽派劉大風負責上述各項工作。11月,朱瑞派朱則民到直南地區。12月,中共直南特委正式成立,朱則民任書記,劉大風任副書記,王從吾任組織部長,劉漢生任宣傳部長。重新建立的直南特委領導原直南地區大名縣以南各縣和豫北內黃、滑縣、湯陰等縣黨的組織。1938年3月,劉晏春將山東省濮縣、範縣、觀城等縣黨員的組織關係介紹給直南特委。在半年時間裏,直南特委不僅恢複了各縣黨的組織,黨員也由抗戰前的400多人發展到1200多人。
1938年6月,朱則民調任冀魯豫邊區省委宣傳部長,王從吾接任直南特委書記。
1939年2月,中共直南特委在王從吾主持下,在濮陽縣後化村召開有各縣縣委書記參加的特委擴大會議。王從吾在會上傳達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主要是堅持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權,黨的主要工作應放在敵占區和敵後,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北、擴大抗日根據地等。根據省委決定,將直南特委劃分為直南、豫北兩個地委。郭超任直南地委書記。王從吾作為冀南區黨委(1938年11月,冀魯豫邊區省委改為冀南區黨委)的代表,兼任豫北地委書記。在公開工作方麵,以直南黨代表的名義與國民黨濮陽專員丁樹本進行統戰工作,這時直南地委共有黨員6000餘名,豫北地委共有黨員9000餘名。
1940年3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成員由王從吾、楊得誌、崔田民、信錫華組成,王從吾任書記,信錫華和劉晏春分任組織和宣傳部部長。4月18日,在清豐縣召開的區級以上活動分子大會,宣布冀魯豫區黨委正式成立。4月30日,張璽隨八路軍三四四旅到達冀魯豫地區,任區黨委副書記,不久繼王從吾任書記,王從吾在冀魯豫邊區工作期間,一是恢複和發展黨的組織;二是組建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三是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四是做會道門工作。現在分述如下:
1.恢複和發展黨的組織
1937年8月,劉大風指定郭獻瑞、劉同方、陳仰賢三人組成南樂縣臨時工委,在全縣成立五個區委,恢複了1934年以後同上級失掉聯係的近40名黨員的黨籍,派安法乾恢複了清豐縣委和失掉關係的黨員的黨籍。劉漢生、平傑三恢複了濮陽、內黃、滑縣一帶黨員黨的組織關係。王從吾擔任特委組織部長後,蔣中嶽從洛陽出獄,王從吾派他到濮陽、滑縣邊區恢複黨的組織,同時成立了濮滑工委,恢複了一批黨員的組織關係,發展了一批新黨員。1937年底,滑縣恢複和發展支部78個,黨員695人。
1938年春,建立濮縣工委、中共濮、內、滑縣委,平傑三任書記。同時,決定撤銷清豐縣委、南樂縣工委,組成南(樂)清(豐)大(名)邊西和邊東縣委。晁哲甫任邊東縣委書記,劉同方任邊西縣委書記。到1938年秋,建立了濮陽、清豐、南樂、濮縣、內黃、滑縣等七個縣級黨組織。黨政軍幹部中有黨員500餘名。